content

邋遢道人: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張三豐

 2010-07-04 00:43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張三豐一生的事跡,如神龍見首不見尾,在所有後世人的心中,越來越覺得神秘難測。所以有關張三豐的傳說也是非常之多。張三豐最後卒於何時,也無法考證,甚至有人相信張三豐一直活著,他長生不老,始終逗留人間。

張三豐,這個名字在今天依然知名度極高,不但金庸先生的小說中塑造過他性格慈祥和藹,武功深不可測的形象,讓人感覺十分可親可敬。更有像《太極張三豐》之類的電影,也是讓我們百看不厭。有個美眉曾對我講,李連杰在片中身穿黑色道袍,揮灑自如地演示太極拳術的扮相實在是帥呆了。

不過歷史上的張三豐的身材相貌,和李連杰恐怕不盡相同。歷史上載張三豐:「頎而偉,龜形鶴背,大耳賀目,鬚髯如戟。」身材要比李連杰高得多,形貌也是非常雄壯,不像李連杰那樣清秀。這一點,《神雕俠侶》上描寫的倒大致不差,上而描寫的少年張君寶(張三豐)的相貌是:「形貌甚奇,額尖頸細,胸闊腿長,環眼大耳」。我們現在傳說張三豐早年是少林寺的小沙彌,後來逃出寺來出家修道,但此事歷史資料中似無載,當屬小說家言。

對於張三豐早年的情況,現在比較確鑿的資料非常少。像電視劇《小年張三豐》之類的故事純屬胡編亂造。

要說比較嚴謹正規的史料,當然是《明史•張三豐傳》了。但《明史•張三豐傳》中只說他是遼東懿州人,早年時的其他情況一概沒有說,只是說了一下張三豐成名後的行止。傳中說張三豐無論寒暑,都只是一身破衣服防風擋寒,一個舊蓑衣經霜遮雨。張三豐不大注重儀錶,也不很講衛生,經常穿得邋裡邋遢。所以人們也常稱他為「張邋遢」,或者叫他「邋遢道人」。

張三豐飯量很大,一下子吃一升或一斗米都不在話下,但有時候卻也可以好幾天才吃一頓飯, 甚至好幾個月不吃飯。他的另一個愛好就是喜歡雲遊四方,常常是居無定所,高興時穿山走石,疲倦時鋪雲臥雪。或處窮山,或游鬧市,嬉嬉自如,旁若無人。有人相傳他一日能行千里,呂祖有詩曰:「朝游北海暮蒼梧」,張三豐大概也能辦得到吧。《德安府志》中曾記載過,張三豐一度在太平山上隱居,但張三豐天性隨和, 和當地的父老鄉親們還挺熟絡的。這天張三豐要走了,邀請這些鄉里的老人們吃頓飯做別,但張三豐山上久不生火,連火種也沒有了,張三豐說下山去取,頃刻之間就回來了,然而上山下山要往返四十里地呢。同時張三豐還又買來一點豆腐來下菜,當時也不興弄個塑料袋一盛,而是用木板托著拿來的。吃完飯後,張三豐囑咐他 們,這是唐邑城西關姓王家的東西,幫我把這豆腐板還了吧。這些老鄉找到這個地方一問,還真是姓王這人的東西,然而唐邑城離太平山要有一百四十多里地哪!

另外張三豐武功卓絕也是有記載的,據說他悟成太極拳後,曾「以單拳殺賊百餘,遂以絕技名於世」。這是歷代道家高人中唯一顯示過武 功的記載。如果屬實,張三豐的武功似乎較武俠小說中的描寫尚有過之,一拳就打死上百個賊人,比之降龍十八掌、大金剛拳什麼的絲毫不遜色。

張三豐修道時也相中了武當山這個地方,原來我們說過,陳摶老祖也曾在武當山修道多年。張三豐遊玩了武當山後,對人說:「此山異日必大興」。但當時的武當山, 上面的觀舍全都毀於兵火,成了一個標準的荒山。張三豐和徒弟們砍去荊棘,清理了瓦礫,搭了幾間草屋住著,雖然沒有辦房產證什麼的,卻算是先把武當山這個風水寶地佔下了。據說張三豐在武當山修道時,常坐在五棵古樹下,然而「猛獸不噬,鷙鳥不搏」,他登山時輕捷如飛,隆冬常臥在雪中,鼾聲如雷。人們都感到驚異,認為他是奇人。當時有邱玄靖、孫碧德、楊善澄、古泉、盧秋雲等人拜他為師。

但過了一段時間,張三豐又飄然而去,後來在陝西寶雞的金臺觀逗留了不少時間,據說張三豐(也名三峰)的名號就是見到寶雞山三峰挺秀而來的,金臺觀現存《張三豐遺蹟記》一碑,為明朝時陝西參政知事、吏部右待朗張用浣所立,上面說他父親張朝用十三歲那年在觀內讀書,雲遊至此的張三豐和他父親聊起了家常,張朝用說他父親叫張維,為避戰亂才舉家遷入寶雞。張三豐聽後深有感觸地說,當年雲遊柘城時就認識你先祖張榮並與你家有交往,你祖上叫張毅的是你什麼人?張朝用說,那正是我爺爺。張三豐說:唉,我認得他時他還是個童子。看來張三豐比這個立碑的張大官人的曾祖父高了一輩還多。確實,張三豐的長壽是非常有名的,有史可考的張三豐活動時期,跨度也要有上百年,所以和世上的人論起輩份來,那是誰也比不上他的。

張三豐在寶雞時,據說曾「死」過一回。《明史》和《微異錄》記載有一天,他對門人楊軌山說:「我命數已盡,歸天有期。」遂留頌辭而死。軌山和人們用棺材盛殮了他後正要下葬,卻聽得棺材裡有活動的聲音,開棺一看,張三豐又樂呵呵地爬出來了,驚得眾人有的哭,有的叫,有的目瞪口呆,都以為鬧鬼炸了屍呢。是張三豐和大夥開玩笑,還是張三豐想離開人間,卻又發現那樣不好玩而回心轉意了?有人解釋說是,道家功夫練到極深的時候,元神可以離開軀殼,就像《八仙過海》中鐵拐李的故事一樣。

張三豐死後復活,又到四川遊玩,其中見了蜀獻王---他是朱元璋第十一子名叫朱椿,朱椿對張三豐十分崇敬欽佩, 他寫過一首詩名叫《題張神仙像》曰:奇骨森立,美髯戟張。距重陽兮未遠,步虛靖之遺芳。飄飄乎神仙之氣,皎皎乎冰雪之腸……朱椿的詩雖然不是很出色,但對於張三豐的景仰之情還是很真誠的,據說他得到張三豐的指點,對道家的真義有所領悟,後來躲過了政治上的災禍。

朱元璋曾對張三豐很感興趣,下詔讓他入朝。但張三豐和陳摶老祖及其全真教的諸位掌教大不一樣,那些人聽得皇帝下詔,馬上就興沖沖地赴詔,比現在的朋友和異性網友見面的勁頭還大。但張三豐卻不然,皇帝再三下詔,他硬是不去,頒詔的使臣根本找不到他。朱元璋的兒子湘王朱柏聽說他的名氣,親自到武當山來尋找,但只看空山漠漠, 林海莽莽,就是沒有張三豐的蹤影。

到了燕王朱棣繼位後,他對張三豐更感興趣,再三召來張三豐的弟子,讓他們尋訪張三豐。朱棣還親自寫了封信,上面說:

「皇帝敬奉書真仙張三豐先生足下:聯久仰真仙,渴思親承儀範。嘗遣使致香奉書……聯才質疏庸,然而至誠願見之心夙夜不忘。敬再遣使致香奉書虔請……」大家知道朱棣是個凶悍異常的暴君,殺人不眨眼兒,但對於張三豐的這封信中卻非常的客氣,還自稱「才質疏庸」,可以說已經是十分降尊紆貴,給了張三豐空前的禮敬。但是張三豐依然沒有奉詔前來,只是賦詩一首,讓他的弟子孫碧雲轉交朱棣。

四處尋訪不到張三豐的朱棣,帶著無盡的遺憾,下旨讓人先後費時七年,征夫三十餘萬,修建了八宮二觀、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廟,十二亭和三十九座橋樑等龐大的道教建築群,其中最著名的是金殿。所謂金殿,是一個銅鑄的建築,聳立於天柱峰頂,故稱為金頂。十分地壯觀。至此,張三豐那句武當山日後「必大興」的預言完全實現了。說來在中國歷史上,雖然崇道的皇帝不少, 但皇帝為一名道士大興土木,建造宮觀,並塑像祀奉,派官員灑掃的事情,卻也不多。張三豐的名氣從此聲傳海內,比之正一派的那些大師們,風頭尚有過之。

張三豐一生的事跡,如神龍見首不見尾,所以不但在朱棣的心中,而且在所有後世人的心中,都是越來越覺得神秘難測。所以有關張三豐的傳說也是非常之多,這裡就不多說了。張三豐最後卒於何時,也無法考證,甚至有人相信張三豐一直活著,他長生不老,始終逗留人間。
 

来源:網文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