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歷史事件異同比較
在兩岸國初中歷史教科書中,對於近代史選定的比較事件包括:鴉片戰爭;太平天國;美國門戶開放政策;庚子拳亂;清帝宣布退位。以下分述之。
一、鴉片戰爭
臺灣版p2、3
道光二年,英國政府派兵來華,其預定戰略是將壓力加於北方,迫使清廷早日屈服,所以未攻廣州,逕自北上,佔據定海。
大陸版p5
一八四○年二月英政府任命喬治;懿律為英國東方遠征軍總司令和談判全權代表 ,義律為副,率兵1.5萬人侵略中國。
小字的部分-由於林則徐在廣州已有準備,英軍也不想在廣州決戰,轉而進攻廈門,被閩浙總督劉廷楨率軍擊退。英軍便沿海北上,進攻定海。
異同比較
在鴉片戰爭中大陸版將英軍戰爭視為侵略中國的行為,在小字的部分也說明因為林則徐在廣州已有準備,英軍也不想在廣州決戰(可能是打不過),轉而進攻廈門,但被閩浙總督劉廷楨率軍擊退。所以只有沿海北上,進攻定海。而臺灣版簡略說英國政府派兵來華,其預定戰略是將壓力加於北方,迫使清廷早日屈服,所以未攻廣州,逕自北上,佔據定海。
二、太平天國
太平天國檄文
臺灣版p9、10
清朝自乾隆中期以後,政風敗壞,軍備廢弛,國勢漸衰。鴉片戰爭挫敗,更使弱點暴露。加上人口激增,耕地面積有限,連年災荒,與種族歧視所激起的反清情緒,均促太平天國興起的主要原因。同治三年,曾國荃攻下南京,洪秀全已在城破前服毒自盡。
大陸版p16∼22
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社會舊的矛盾加深,西方列強的侵略又帶來新的災難,終於釀成了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
在鴉片戰爭以前,農民受地主階級剝削,生活已經備受艱苦。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為了支付賠款,加緊對人民搜刮。五口通商又使大批勞動人民失業,加劇社會動盪 。
曾國藩的門生李鴻章組織地主武裝「淮軍」,在外國侵略者幫助下從安慶運到上海,進攻太平軍。
湘軍挖地道炸塌天京城牆,蜂擁而入。洪秀全在城陷前病逝。
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戰爭,它沈重打擊中外反動勢力,加速了清朝統治的衰亡。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說明舊式的農民戰爭不可能為中國尋找出一條出路,但農民英雄們可歌可泣的鬥爭業績和他們建立的歷史功勛,是不可磨滅的。
異同比較
臺灣版認為太平天國是起因於政風、軍備敗壞,加上人口激增,耕地面積有限,種族歧視,而大陸版卻強調中國社會舊的矛盾加深(所謂舊的矛盾,就是農民受地主階級剝削,生活已經備受艱苦),西方列強的侵略又帶來新的災難(新的災難即是清政府為了支付賠款,加緊對人民搜刮)。
大陸版對於曾國藩等人給予較多負面的評價,在課文小字中說到曾國藩因受太平軍重創,曾三次投水自殺,以及曾國藩的門生李鴻章組織地主武裝「淮軍」,在外國侵略者幫助下從安慶運到上海,進攻太平軍。而臺灣版對曾國藩等則較多正面敘述。
臺灣版認為洪秀全是城破前服毒自盡,而大陸版認為洪秀全在城陷前病逝。
就整事件來說大陸版還是不改其立場,對於農民戰爭讚揚有加,對於主要人物,將其形容如同英雄,且課文中多敘述其事件經過。而臺灣版則視其為內亂,並在後段分思想、政治、軍事、外交來歸納,強調太平天國敗亡的原因。
三、美國門戶開放政策
臺灣版p.20、21
英國本來在我國的商業利益最大,各國畫定勢力範圍後,英國的商業活動反而大受限制,於是慫恿美國出面斡旋。……於光緒二十五年,分別照會各列強,主張開放中國門戶,使各國在華的經濟利益機會均等。這就是所謂的「門戶開放政策」。
次年,美國再度照會各國,添入維持中國領土與行政權完整的原則,門戶開放才算完備,使我國倖免於瓜分之禍;但是列強的經濟侵略,卻使我國國計民生愈陷困難。
大陸版p46、47
十九世紀末,美國加緊了對東亞的擴張和滲透。
小字的部分-從一八四○年以來,列強的每次侵華行動,都與美國有關係。……一八九九年秋,美國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國政府提出了所謂「門戶開放」的照會。……要求中國內地全部開放,使列強都享有投資的權利。英國首先支持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其它國家也先後表示同意。從此以後,美國在中國的侵略勢力日益擴大了。
異同比較
美國門戶開放政策臺灣版是說英國為了自身利益慫恿美國出面,大陸版認為是因為美國怕少分了一杯羹而主動提出。
由文中可發現大陸版有強烈反美情結,「小字的部分-從一八四○年以來,列強的每次侵華行動,都與美國有關係、美國在中國的侵略勢力日益擴大了」,而臺灣版則略有讚揚之意「美國再度照會各國,添入維持中國領土與行政權完整的原則,門戶開放才算完備 ,使我國倖免於瓜分之禍」。
四、庚子拳亂
臺灣版p23、24
義和團原名義和拳,盛行這些拳民各有神壇,自稱祈禱後神靈附體,口誦咒語,能御槍炮。後並入鄉團,改名義和國。於是高揭「扶清滅洋」的口號,勢力日益擴張,經常對外人滋事。
大陸版p55∼58
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在戊戌變法失敗後一年,爆發了以農民為主體的義和團反帝愛國 運動。這是帝國主義侵略加深、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產物,也是長期以來遍及全國的群眾反對外國傳教士和教會侵略的鬥爭的總匯合。
義和團的失敗,說明舊式的農民反抗鬥爭無法改變中國的命運。但它表現了中國人民強烈的民族感情和無畏的勇氣,使列強感到「瓜分實為下策」。義和團運動的失敗,也進一步揭露清朝的極端腐朽,從而促成了新的民族覺醒。
異同比較
臺灣版對義和團看法較為負面,認為它怪力亂神、經常對外人滋事,故稱為庚子拳亂。大陸版則視其為民族運動,在課文內容多強調其義行,並肯定它對中國的影響,民族的貢獻,對於怪力亂神的部分並未提起。
五、清帝宣布退位
袁世凱稱帝標準像
臺灣版p33、34
清朝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手握重兵,陰持兩端,一方面向革命軍勒索,意圖取得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職位;一方面利用革命軍的聲威,逼迫清帝退位。孫中山先生為了顧全大局,慨然允諾將大總統職位讓予袁世凱,袁世凱與臨時政府妥協,清帝遂於民國元年二月十二日宣布退位。
大陸版p74、75
由於帝國主義的干涉,同時封建勢力鑽入革命隊伍內部向革命派施加壓力,革命黨內部也有人主張向袁世凱妥協,於是臨時政府表示,只要袁世凱真正贊成共和,待清帝退位後,一定保舉他為大總統。
異同比較
袁世凱逼迫清帝退位,兩岸敘述很大的不同,臺灣版認為是「袁世凱手握重兵,陰持兩端,一方面向革命軍勒索,意圖取得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職位;一方面利用革命軍的聲威,逼迫清帝退位」同時「以孫中山先生為了顧全大局,慨然允諾將大總統職位讓予袁世凱」來突顯袁世凱的負面評價,大陸版則認為是受帝國主義的干涉、封建勢力鑽入,造成革命黨內部有人主張妥協。
註:文中教科書引用來源,臺灣方面是由國立編譯館主編的「國中歷史」(民國八十五年七版),其中本國史有三冊。大陸版,是採用上海中小學教材編審委員會(一九九二年十一月第一版),本國歷史共計四冊,初中使用。
(本文摘自《兩岸國初歷史教科書比較研究》)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誰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