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放棄高考值得深思

根據教育部的統計,今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為946萬人,比去年減少74萬人。這已經是高考考生連續第二年出現大幅度下降。應當說,適齡人口的減少是考生人數大幅度降低的主要因素。而除此之外,有一個現像似乎也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那就是很多考生的主動放棄。(6月10日 央視網)

他們之所以主動放棄高考,原因很多,有的是去國外留學,有的參軍,有的家庭條件不好,大學上不起,總而言之,一些人認為讀大學這種投資的選擇應多樣化。毋庸諱言,對於大多人來說,高考的主要目的就是為將來找工作尋求一個學歷身份,但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決定就業身份的不再完全是教育,而更多的權力和金錢,這對於想藉助高考來超越自己的年輕人來說,夢想越來越渺茫。

這種困境來源於現實生活的寫照,也來自於自己或他人日常遭遇的評估,於是,放棄高考成為一些人權衡再三的最終選擇。

放棄高考不是高考出了問題,也不是高校招生制度的錯,棄考的真正原因,是在權勢得不到應有約束的大背景下,高校反而成了有錢有勢者邁向成功的跳板,而平民階層的成才通道卻阻塞了,這造成了既得利益集團與社會大眾的分化和隔絕。

棄考的年輕人用行動來證實,高考對他們來說是無用的,上大學除了增加家庭的經濟負擔外,更多的是增添了對未來出路的心理負擔。在那些能決定這些年輕人能成為什麼樣人的緊要之處,有時篩選的標準既不是智力也不是知識,更多的是權力與金錢。

要不要讓孩子參加高考?上大學究竟值不值得?在國內上大學有沒有出路?這些成為眾多家長再三思考的命題。相較於教育的應有功能來說,放棄高考飽含著這些人幾多的憂愁和無力的反抗。

事實上,這些年來,高考能給平民子弟們帶來的希望正在被削弱,一些人也開始對國內高校的教學質量持懷疑態度。放棄高考的日益增多也從另一面說明,那些降低接受高等教育的預期因素依然頑固,那些應當予以改變的社會公平等問題依舊存在。在這樣的情勢下,主動放棄高考成了許多家庭和學生的理性選擇。

註:文章不代表本網站的立場和觀點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楊亞軍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