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屈原和賈宜在史記列傳裡要合撰

《屈原賈生列傳》是屈原、賈誼兩個人的傳記,他們雖然不是同時代人,但是二人的遭遇有不少共同之處。他們都是才高氣盛,又都是因忠被貶,在政治上都不得志,在文學上又都成就卓著。所以,司馬遷才把他們同列於一篇。 對於屈原,作者先寫他的才能之高。他」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但也因此深受上官大夫的嫉妒。上官大夫進讒言使懷王疏遠屈原。屈原被貶之後,作者極力表現他忠君愛國的一腔熱血和滿懷赤誠,」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但屈原最終也沒能使懷王覺悟,反因此得罪了令尹子蘭,慘遭放逐。 屈原被放逐之後,作者重點寫了他的死。上不能為國盡忠效力,下不能躬耕壟畝,歸隱田園,」舉世混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這是一種偉大的、難得的孤獨,唯有堅強者方能如此,唯有高尚者方能如此。所以屈原才表示:」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蠷乎!」就這樣,屈原懷抱沙石,沉江而死,實現了自己」伏清白以死直」(《離騷》)的諾言,其正直剛烈堪稱千古之冠。 司馬遷對賈誼,則首先表現其才華過人,」是時賈生二十餘,最為少。每詔令人,諸老先生不能言,賈生盡為之對,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諸生以為能,不及也」。漢文帝也非常欣賞他,一年之中破格提拔他為太中大夫。接著賈誼又提出了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行禮樂等革新主張,但卻遭到了周勃等老臣們的反對,他們攻擊賈誼」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而漢文帝又是這班老臣們所擁立,登位不久,權力未穩,也只有依從而已。所以就把賈誼貶到長沙,任長沙王太傅。 賈誼到長沙之後,作者重點寫其鬱鬱不快的情懷,而在表現時,又大多借賈誼自己的辭賦來直接抒發,如其《吊屈原賦》云:」斡棄周鼎兮寶康瓠,騰駕罷牛兮驂蹇驢,驥垂兩耳兮服鹽車。章甫薦屨兮,漸不可久。嗟苦先生兮,獨離此咎!」這哪裡是獨吊屈原,賈誼亦何嘗不是如此,不然的話,他又怎能年紀輕輕就憂鬱而死呢? 本文最大的特點是作者筆端飽含感情,行文幽抑哀惋。正如作者所云:」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可見作者是在這種悲慨的感情中寫下本篇的,並將此情寄之筆端。而司馬遷自己也同樣是才高氣盛,因忠而遭受不幸,所以他表面上寫屈原、賈誼,實際上也在寫他自己,他在《報任安書》中寫道:」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詩三百篇》大氐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也正是由於作者把自己悲憤不平之感傾注在本傳上,才使得本篇有了不同於其它人物傳記的特色,這就是一邊敘事,一邊議論抒情。如本傳開頭兩個自然段是敘事,但講到屈原被疏之後,作者忍耐不住開始一大段議論抒情,對屈原人格,對《離騷》精神的評論,都是非常準確的,如」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這可以說是切中肯綮之語。 另外,本篇在寫作上確實又繼承了《離騷》的抒情傳統,正如清人陳劉熙載所云:」學《離騷》得其情者太史公,得其辭者為司馬長卿。」又云:」太史公文,兼括六藝百家之旨。第論其惻怛之情,抑揚之致,則得之於《詩三百篇》及《離騷》者居多。」(《藝概.文概》)而縱觀本篇,更是如此。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 的白話文 屈原賈生列傳 屈原名平,和楚國王室屬於同姓一族。他擔任楚懷王的左徒,屈原學識淵源,見多識廣,記憶力又很好,對於國家興亡盛衰的道理非常瞭解,在外交往來,待人接物的方面又很熟悉。在朝野內就和楚王討論國家大事,制定政令;對外則接待各國使節,處理對各個諸侯國的外交事務。因此楚懷王對他十分信任。 上官大夫與屈原職位相同,他想要得到楚懷王的寵信,所以心裏很是嫉妒屈原的才幹。有一次,懷王派屈原制定國家法令,屈原剛寫完草稿,還沒完成最後修定。但上官大夫看見後卻想要奪為己有,屈原不肯給他。他就向楚懷王進讒言道:」大王你讓屈原制定法令,這件事舉國上下沒有人不知道,但每頒布一條法規,屈原就自誇其功,說是『除了我之外,誰也做不出來』。」懷王聽了這番話,非常生氣,從此就對屈原疏遠了。 屈原對懷王聽聞失靈而不能分辨是非,視線被讒邪諂媚之徒所矇蔽而不能辨明真假,致使邪惡傷害公道,正直之人不被朝廷所包容,感到悲痛,而憂慮苦悶,心懷深思所以寫成《離騷》,就是遭遇憂患之意。上天是人的初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在處境堪時,就要反溯追念根本,因此在勞累困苦至極點時,沒有不呼叫上的;在受到病痛折磨時,沒有不呼叫父母的。 詳全文://student.ndhu.edu.tw/~u9103029/fm1.htm 蕭相國世家第二十三 蕭相國是誰呢?他出身於沛豐,因為最能公平處理事務而擔任沛縣考績事宜的官職。當劉邦為平民時,常與官府不合作,蕭何常袒護他。當劉邦為亭長時,蕭何常幫助他。當劉邦要去咸陽赴繇役時,同事們給劉邦送盤纏,每人送錢三百,只有蕭何送五百。秦御史在郡,凡交付蕭何工作,蕭常能辦的很好。蕭何擔任泗水卒史的工作,考績居第一。秦朝御史因為蕭何有才幹,想推薦他到中央政府幹事。蕭何堅決不肯,所以沒有去。 當劉邦起義時,令何為助手, 監督諸事的進行。劉邦初入咸陽時,他的部下皆爭先恐後的跑到金帛銀庫中去搶東西。只有蕭何先去收集秦朝的律令圖書數據,並收藏起來。當劉邦為漢王時,以蕭何為丞相。當項羽和諸侯屠燒咸陽,而離去後。劉邦之所以能完全知道天下地勢的險要、戶口的多少、強弱的所在、民間的疾苦,就是靠著蕭何所收集的各種資料。蕭何推薦韓信,使劉邦任命韓信為大將軍。這些在淮陰侯事中有敘述。 當漢王率兵向東平定三秦,以蕭何為丞相留守巴蜀,安撫鎮守、及提供後援。漢二年,漢王與諸侯一同攻擊楚國,蕭何留守關中,侍奉太子、治理櫟陽。為了制訂法律約束,建立許多制度,往往上奏劉邦。劉同意,讓蕭何去做;如果事情來不及呈報,只要蕭何認為合適,就可以立刻執行,等到皇上回來,再當面報告。蕭何從關中由水路向東方運送糧草,漢王打敗仗逃走,蕭何常從關中派兵補充。 劉邦因此將關中之事全權交給蕭何。 漢三年,漢王和項羽對抗時,常屢次派使者慰勞丞相。鮑生告訴丞相:」王在外辛苦而屢次派人慰勞你,是在懷疑你的忠心。既然如此,最好是將你的懂軍事的兒子、兄弟們派到軍隊,王必更加信任你。」於是蕭何依照他的計策,漢王大悅。 漢五年,擊敗項羽,平定天下,論功分封。群臣爭功,一年後仍無法決定。高祖以蕭何功勞最大,封為酇侯,所食邑最多。許多功臣都說:」我們身穿盔甲手拿武器上場戰鬥,有人多達一百多場,有人數十場,攻城略地只是規模大小有差而已。如今蕭何沒有任何汗馬功勞,只是拿文章發表意見,沒有戰鬥,功勞卻在我們之上,為什麼呢?」高祖說:」你們知道打獵嗎?」群臣回答:」知道」「知道獵狗嗎?」群臣又答:」知道」高祖說:」打獵,追殺獵物的是獵狗的工作;而發送指示獵物在何處的則是獵人的工作。現在你們得到獵物,功勞如同獵狗一般;而蕭何發送指示,功勞就像是獵人一樣。而且各位都是單身追隨我的,最多攜帶兩三人。而蕭何帶領他的宗族數十人全都跟隨我,這個功勞不可忘。」群臣全無聲。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