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亞之鷹」以色列 無懼強敵環伺(圖)

今年五月卅一日,以色列士兵在公海強行登上援助加薩地區的救濟船隊,不但強迫開往以色列港口,衝突中還擊斃九人,引發國際輿論譴責。向來與以色列關係惡劣的伊朗政府公開表態,也要派船前往加薩。未來局勢怎麼變化,會不會引發更大衝突,全球都高度關注。

以色列建國以來,對於外來的威脅,幾乎都選擇強硬行動,並且主動出擊。要解釋這個國家的鷹派作風,還是必須從猶太民族的歷史談起。

上帝應許之地有一個笑話形容猶太人的歷史記憶:兩個以色列球迷爭論應該支持德國或義大利。某甲說:「不可以支持德國,七十年前納粹屠殺猶太人。」某乙說:「別忘記義大利也是敵人:當初就是羅馬人,害我們流散了兩千年。」根據舊約聖經,希伯來人在三千多年前離開埃及,在這片「上帝應許之地」建國,並且在耶路撒冷建立聖殿,供奉存放摩西十誡的「法櫃」,成為民族信仰的中心。西元後七十年,羅馬大軍攻入耶路撒冷,將聖殿夷為平地,也將此地更名為巴勒斯坦。此後猶太人流散世界各地,但始終不放棄身份認同。十九世紀末,猶太人鼓吹「錫安主義」,號召返回巴勒斯坦建國。到一九四八年獨立前夕,已經有六十五萬人回歸。

納粹屠殺悲劇二次大戰期間,納粹屠殺六百萬猶太人,引發全球震驚,讓猶太人建國的呼聲更高。一九四七年,聯合國決定在巴勒斯坦成立一個猶太人的以色列國,與一個阿拉伯人的巴勒斯坦國,雙方土地犬牙交錯。第二年五月十四日,英國結束統治,以色列發表復國宣言,宣佈成立政府。

建國主動出擊阿拉伯各國立刻出兵,以色列奮力抵抗,加上海外猶裔人士支援,終於打贏獨立戰爭。原規劃以巴兩國的土地,大部分被以色列取得;只有約旦拿下約旦河西岸與東耶路撒冷,埃及佔領加薩走廊。「巴勒斯坦國」成泡影,數十萬阿拉伯裔被迫流亡。

一九六七年,阿拉伯各國準備圍攻以色列,以色列搶先發動「六日戰爭」:第一天就把埃及、約旦、敘利亞的空軍擊滅,不但奪回耶路撒冷,並且打下約旦河西岸、西奈半島與戈蘭高地。對以色列軍政界來說,「主動出擊」從此變成顛扑不滅的真理。

阿拉伯人在戰場打不贏,又不滿歐美國家支持以色列,便出現以恐怖攻擊為主的「不對稱戰術」:一九七二年,慕尼黑奧運代表團遭攻擊,十一名團員被殺。

中東怨氣衝天儘管以阿雙方領袖多次試圖建立和平,但是雙方有太多怨恨和猜忌。在複雜的歷史、種族與國際政治因素影響下,中東地區何時能和平,恐怕誰也說不准。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