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物價走高需要漲工資」的呼聲,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日前表示,加薪將帶來通脹麻煩。他認為,中國在過去10年能夠實現兩位數的增長而通脹卻微不足道,部分原因就在於工資的增幅小於生產率的增幅。
經濟學家開口,通常會給你列數據、擺事實、講道理,因此,蔡所長所言,儘管老百姓感情上想「罵娘」,但畢竟人家經濟學有這麼一說,叫做「工資-價格螺旋上升」理論,即工資上升推動成本和價格上漲,價格連續上升導致通貨膨脹預期,進而推動名義工資進一步上漲,形成惡性循環。於是,經濟學家會笑瞇瞇地問你:你是願意看到通脹,還是願意不漲工資?不言自明,老百姓當然更怕通脹,搶錢的誰不怕。
只是,同屬成本推動型的要素之一,為何只盯著工資漲與不漲不放,而對水電煤氣等要素價格的輪番上漲則少了這份執著呢?這些資源產品價格的上調一樣會推動通脹。大概是因為工資屬於支出範疇,而水電煤氣則是收入事項吧。在物價走高的情況下,老百姓有理由要求增加工資,即使是如理論推演的那樣會加速通脹,這也不是漲工資的「原罪」,只是合理補償。
在歐美國家,工資福利是漲得太快太頻繁,所以通脹傳導迅速;而在中國,工資福利卻是漲得太慢。全國總工會日前披露的一組數據顯示,我國居民勞動報酬佔GDP的比重,在1983年達到56%的峰值後就持續下降,2005年已經下降到36%,22年間下降了20個百分點。因此,「工資-價格螺旋上升」的現像在中國並不像在歐美國家那樣明顯。早有研究指出,以1997年-2007年為例,中國工資增長和通貨膨脹的相關性只有0.08,可見兩者之間並不必然構成充分必要關係。
而且,中國的工資狀況也無法一概論之,國有企業、一般職工以及務工人員的工資水平和漲幅態勢不盡相同。國有企業的工資福利不宜無限制猛漲,因為其利潤來自於行業壟斷優勢,而務工人員的工資增長則需得到扶持,不僅是調整經濟結構的需要,也是讓勞動者「體面勞動」的需要。
理論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而不是嚇唬人,選擇性地拿來為既得利益政策進行辯護。將治理通脹和增加工資對立起來,本身就是「攻其一點不及其餘」的做法。關於通脹成因的解釋很多,但本輪通脹毫無疑問是因為貨幣發多了,而不是老百姓手頭持有的錢多了,因此以抵禦通脹為藉口而不予加薪,就好比一個人在發高燒,你卻告訴他少吃點辣,哪跟哪啊。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為了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