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林旒生專欄】《玉葉之書》對中國書畫的一個頓悟

 2010-05-24 21:53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昨天翻到倪瓚的畫冊與倪元璐的書法,忽然之間有了一個頓悟,原來中國書畫裡所謂的蘊藉,其實就是作者盡量去表現神意卻又盡量的去掩藏神意的問題,所以與西方的繪畫有這樣的不同,而在日本與高麗,則直白一些,內容未免有所夸誕,畫境更為淋漓、透露。

顧愷之的畫以至於唐宋元諸畫,我們如果細研起來,我們會發現它們的筆力甚強,有如刀風,但卻不生硬,而明季以降筆力就明顯不行了,推之於當時文章的特點也是如此。

賦體在漢與六朝盛行,受此之印可對書畫影響甚大,讀當時的文章與觀時人的書畫感覺是處在一個境界,譬如對於我讀陸機的《文賦》跟看二王的書法真跡,儼然是左紫房右椒宮,似乎是由同一個人修建的。

梁實秋說王逸少之書不可學,因為變化太甚,神意太縱,逸少筆鋒迅急又往內拙,後人學他學的神似的當為米元章,米元章寫的《蘭亭序》,極具筆力,筆勢起伏,不輸前賢,他的《元日帖》比起梁武帝的《異趣帖》同屬諸天飛花之妙,蘊藉之至,作為近代人的梁實秋當然學不過來,這是大家所在時代彼此立境的不同,而這個不同卻是根本性的不同。

http://bbs.secretchina.com/viewtopic.php?f=31&t=6868

来源:看中國論壇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