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桑的平型關
用血寫的歷史並不是誰能篡改的,也不是誰能抹去的。讓我們抺去謊言,還原歷史的真相,才對得起當年用鮮血堆積成河換回我們錦繡河山的烈士們!
據中共官方史書說自己是抗戰的領導者和主力軍,但在14年的抗戰中,國民黨軍隊及中共軍隊分別參加了哪些重大戰役呢?國民黨軍隊參與了淞滬戰役、徐州戰役、太原戰役、武漢戰役、長沙戰役以及遠征軍入緬等22次以上的大會戰,所謂的大會戰都是調動數十萬的大軍,並付出了慘重的犧牲,才立下了不朽的功勛,而中共拿得上台面的只有平型關大捷和百團大戰。那麽真實的「平型關大捷」又是如何呢?
「平型關大捷」誇大其實 僅是伏擊200-400多人運送後勤部隊
盧溝橋事變後, 閻錫山任第二戰區(山西, 綏遠, 察哈爾)總司令。第13軍團軍團長兼第15軍軍長的劉茂恩將軍,增援石家莊,後退守雁門關、平型關、陽方口一帶。
平型關戰役是太原會戰(1937年9月11日至11月8日、民國26年)中的一場戰役,由國民政府第二戰區司令官閻錫山所領導,歷時一個月且戰場範圍達數百裡,中國方面投入兵力約十餘萬,大小戰鬥數十次,屬中等規模戰役。而中共所稱「平型關大捷」一役,則指該戰役間第18集團軍第115師林彪部在山西靈丘縣西的平型關一帶配合國軍作戰、成功伏擊日軍輜重隊的戰鬥,為平型關戰役中的一段插曲。
「平型關大捷」其實只是國民黨軍隊主導的太原會戰的其中一小部分,只不過是殲滅200~400多人的一支運送給養的後勤部隊,根本算不上什麼戰役,戰利品也就是食品、大衣之類的東西。當時中共宣稱的戰果是「殲滅日軍精銳部隊一萬餘人」,後稱為三千餘人,繼而再縮為一千餘人。
劉茂恩將軍回憶錄《平型關之役始末》 主戰場無八路軍蹤影
據親自指揮的劉茂恩將軍回憶錄《平型關之役始末》:「其第五師團(日軍板垣征四郎)主力,及臨時配屬之關東軍獨立混成第21旅團(日軍酒井鎬次),共約一 萬多人,於1937年9月22日發動攻勢,次日上午二時許,約千餘人突入平型關,15軍正在激戰中,忽然右側翼遭受攻擊,十時許、敵已進至恆山東南五十四 裡地方,第65師194旅387團截擊於隘路內,同時388團由兩側高地,憑依險阻,俯衝夾擊,並用火力與逆襲,反覆搏鬥,迭挫頑敵,正欲予以聚殲之際, 忽有千餘之敵由東面向388團左側背猛扑,在短促時間內,發生四、五次劇烈的肉搏戰鬥,雙方傷亡慘重,殘敵被迫向團城口、蔡家峪方向潰竄。
「至於18集團軍(八路軍) 則是協同參加左翼雁門關一帶,所以在主戰場正面沒有見到他們的影子。在敵軍第五師團(板垣征四郎)主力進攻平型關及團城口(在平型關西三十二里),情況緊急,早已跑開了,林彪部潛藏在關右山區楊鎮。9月23、4日,敵軍攻來,15軍給以嚴重打擊,第二營(張全興)官兵均受傷;幸第一營(陳寶山)及時增援, 牽制敵軍,予以夾擊,才把日軍打跑。以後林彪獲知敵軍輜重隊400來人,多數徒手,少數步槍,在蔡家峪落後,乃以「以大嚇小」的手法乘機出襲,虛晃一下就逃之夭夭。中共為了掩飾他們隨便逃走,後來竟誇大宣傳什麼「平型關大捷」,以欺騙世人,從此便不聽中央,到處游來游去,襲擊國軍,破壞抗戰,證明我的顧慮是不錯的。」、「平型關大捷」其實是伏擊落後在「蔡家峪」輜重日軍。
日人「中日戰爭」一書對平型關戰役的記載
日本人臼井勝美著「中日戰爭」一書詳實的記載:「駐靈邱日軍第二十一旅團部接到第二十一聯隊天雨變冷,急需補給的報告,命第二十一聯隊緇重隊(大行李隊) 以馬五十匹大車七十輛,滿載衣服、糧食、彈藥,由靈邱西行平型關。」「此一緇重隊系由第十二中隊第三小隊長高橋義夫少尉率領,有緇重兵十五人,特務兵七十人護衛;……此一時刻,新莊淳所率領之日軍第六兵站汽車隊,由矢島俊彥大尉率領第二中隊一百七十六人,自關溝向東出發。…均於25日十時以後,進入第一一五師的埋伏陷阱。……在第六八六團居高臨下及第六八七團夾擊衝殺下,…至下午二時戰鬥結束,日軍緇重隊及隨行師團部情報參謀橋本順正共八十六人,除緇重兵大賀春一被俘外,其餘均被當場擊斃。」當緇重隊受到襲擊時,在平型關的日軍旅團長三浦急忙派兵救援。
根據這些材料,曾任四川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現任胡佛研究所客座研究員謝幼田所著《中共壯大之謎》提到,日本人自己的記載是平型關一役日軍傷亡二百多人;另北大歷史系教授楊奎松也有詳細考證,結論是已被肯定的日軍傷亡部分有二百人,推測估計的部分是二三百人。
而九月二十二日, 板垣師團與酒井旅團進犯平型關,正面接戰的主力是國軍第十五軍,雙方戰況激烈,日軍殘部向團城口,蔡家峪方向潰逃,八路軍在左翼雁門關一帶協防, 並無參加作戰,八路軍是害怕日軍的﹐極力避免與日軍主力作戰﹐把與日軍主力作戰的重擔全部交給了國軍。當板垣師團進攻時, 林彪早已率部躲到山區。
彭德懷:平型關伏擊戰,未俘活日本兵,只繳不到一百條的完整步槍。
另據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於1942年12月18日,在太行區營級及縣級以上幹部會議上說:「關於群眾游擊戰,是從平型關戰鬥之後,更加認識到其重要性。平型關是一次完全的伏擊戰,是敵人事前完全沒有想到的,但是結果我們沒有能俘獲一個活日本兵,只繳到不上一百條的完整步槍。」(中共中央華中局宣傳部 1943年8月20日出版之黨內秘密刊物 「真理」第十四期。)。
毛澤東指示:紅軍決不打硬仗,按兵不動
中共黨軍內盛傳八路軍參加平型關戰鬥是違背了中央指示的證據:制止八路軍抗日的「五封電報」,毛澤東曾在1937年9月12、16、21日分別致電彭德懷、林彪、彭德懷、朱德、彭德懷及25日第一次致電任弼時、周恩來及第二次周恩來、劉少奇、楊尚昆等一系列指示中,反覆強調了我軍……應該把工作重心放在放手發動群眾……深入敵後,建立根據地,獨立自主地發展和壯大革命力量。」
9月21日,毛澤東得知林彪已率115師開始進入陣地,又給彭德懷發來急電:我軍「以創造根據地發展群眾為主,而不是以集中兵力打仗為主」,「集中兵力打仗在目前是毫無結果可言的。」從此,毛澤東一連幾天給朱德、彭德懷、任弼時發電報,要求打游擊,不要打硬仗。
9月24日,國民黨的第6集團軍給第115師送來「25日平型關出擊計畫」:第115師擔任從東南方出擊的任務。但是115師師長林彪預判日軍進軍路線及視察相關地形後,決定不採納毛澤東五封予以阻止電報意見自行開打,並指揮115師主力在平型關東北數十公里處設伏,並分出兩部阻援,又採取「避強擊弱」的 戰法,放過要伏擊日軍的先頭部隊。
9月25日蔡家峪伏擊戰的那一天,毛澤東連發三電,令紅軍決不打硬仗。第一電發給周恩來:「要告訴全黨,今後沒有別的任務,唯一的就是開展游擊戰。」第二電發給朱德、彭德懷、任弼時:「現擬請你們將晉東北全部我軍暫時按兵不動,隱蔽目標,不去驚動敵人,以便待敵之主力深入至代州保定附近時向北突擊,恢復恆山山脈於我手中。」第三電發給周、朱、彭、任:「目前紅軍不宜過早暴露,尤其不宜派遣戰術支隊,待敵主力脫離蔚縣、淶源、靈丘、廣源四縣深入到代州保定附近後方空虛時,使用我林師主力全部向北突擊。」
毛澤東一再指示「八路軍應避開與日軍的正面衝突,避實就虛,繞到日軍後方去打游擊,主要任務是擴充八路軍的實力,並在敵人後方建立中共所領導的抗日根據地。」
但是,此時八路軍已不能後退,這個節骨眼上後退就屬於臨陣脫逃性質,那將是軍人的奇恥大辱,而且依據民國26年8月24日中華民國戰時軍律第1、2條分別 為:不奉命令無故放棄應守之要地,致陷軍事上重大損失者。死刑。不奉命令臨陣退卻者。死刑。所以朱德、彭德懷、任弼時、林彪等人有進無退,才與晉軍獨立第八旅合作,協同完成此役伏擊戰。
對外宣傳「平型關大捷」 對內檢討「吃了虧」及「頭腦發熱」
毛對朱周彭不聽他的指揮憤恨不已,寫了《反對自由主義》暗指周恩來等不聽他的話。廬山會議時,林彪為平型關作戰檢討,說「頭腦發熱」;彭德懷為百團大戰作檢討,說「這一仗是幫了蔣介石的忙」。毛則說:「一些同志認為日本佔地越少越好,後來才統一認識,讓日本多佔地,才愛國。否則變成愛蔣介石的國了。」
在1959年廬山會議上,批判彭德懷時,據李銳的記載,林彪說:「平型關吃了虧,是聽了任弼時的話。」按理說平型關戰役更重要的推動者是周恩來和朱德,但林彪說此話時,周、朱就坐在林彪面前,他不好意思說他們,所以把責任全推到已經去世的任弼時身上了。
平型關戰鬥的真實情況
實際上國民黨認為林彪在平型關一役僅戰一日,且未依中央指揮切斷日軍運輸線,並未確實達成支持、配合國軍一線作戰的輔助角色,使敵人援軍(日軍駐蔚縣42聯隊二個大隊)隨後又加入戰場(林彪的115師26日撤離)。115師僅襲擊小股輜重隊,對於正與國軍血戰中的日方主力視而不見,未依國府中央指揮自行脫離戰場,之後又違反國民政府軍委會規定:「戰況之報導不得公布國軍番號」。
而當時林彪在得知日軍輜重隊(補給) 400來人, 多數徒手, 少數步槍, 在蔡家峪落後的情況後,則以115師一萬多人的兵力突擊此補給隊,號稱 「大捷」。最後在宣傳中則誇大了十倍,變成了「步槍1000餘支」;並將日軍「多數徒手,少數步槍變為了「機槍20餘挺,火炮一門」;並將伏擊400來人說成是第一次大勝利。
據楊得志回憶,115師損失900多人,所以對八路軍來講損失是很大的,因此林彪才會說「平型關吃了虧」。
「平型關大捷」的真相與我們以前所知道的是完全不同的,它似乎更應該叫「蔡家峪伏擊戰」,它雖是個勝仗,但卻是個慘勝,離「大捷」就更是遠遠稱不上了。
看中國首發 轉載請註明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揭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