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阿爾巴尼亞印象:地拉那的「與時俱進」(圖)

作者:李莉  2010-05-15 02:46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國家歷史博物館上有的工農兵浮雕

出師不利

訂好了阿爾巴尼亞航空空司前往地拉那的機票,卻在最後一分鐘被告知航班取消了。郵件上一句話,沒有給出任何理由。後來瞭解原來是乘客太少,不飛了。但是採訪日程不好改,只好趕快改訂英國航空公司同一天的航班。幸好去阿爾巴尼亞的人不多。

阿爾巴尼亞同中國30多年前曾有過一段極為特殊的關係。這個山鷹之國當時被中國稱為「歐洲一盞社會主義明燈」。曾是中國在歐洲的唯一盟友。中國上個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在阿爾巴尼亞有許多大型援建項目。有以毛澤東命名的水電站,紡織廠。而當時的中國人則人人都看過阿爾巴尼亞的電影。 那麼,現在中國的那些援建項目命運如何,阿爾巴尼亞人是否還記得過去那段友誼,他們又如何看現在中國的發展?這就是我這次到阿爾巴尼亞要尋找的答案。

飛機從倫敦飛行兩個多小時便到了地拉那。阿爾巴尼亞翻譯多力在機場迎接。多力一口流利的漢語,曾是地拉那國際廣播電臺的華語播音員。照他的話說現在「下海了」。幫阿爾巴尼亞的商人在中國辦貨。

地拉那

地拉那粉刷得色彩鮮艷的居民樓

在地拉那,到處可以感到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市中心適合遊行的寬闊的馬路,馬路邊的花磚便道,擁堵的交通和震耳欲聾的汽車喇叭聲。都讓人想起中國的某個城市。地拉那市中心廣場上國家歷史博物館和歌劇院兩座巨大的方形水泥建築和歷史博物館上方大型工農兵雕像隨時提醒人們,這曾是一個共產黨國家。不過,時代還是變了。

一位老同事曾在十幾年前去過地拉那,回來說到處可以看到中國製造的解放牌大卡車和飛鴿自行車。現在的地拉那早已不似當年。街上跑的是清一色的西方車,不乏奔馳,寶馬。

據說大部分是從西方倒賣來的二手車。翻譯多力說,過去,阿爾巴尼亞人「一窮二白」人們考慮的只是溫飽。等到人們手裡有了些錢,要求自然也就「與時俱進」。先是汽車,然後是房子。只要是手裡有的錢,基本上都投到這兩樣東西上了。

地拉那有許多共產黨時代蓋的居民樓,看起來極像北京五,六層高的老單元樓房。不同的是,阿爾巴尼亞這些建築許多都刷著色彩鮮艷的幾何圖案。

當地人介紹說,共產黨時代,這是些磚頭裸露在外面的,灰色調的建築物。地拉那市長艾迪拉馬是一位藝術家,他2000年上臺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顏料罐,把破舊的居民樓外牆粉刷一新,添上鮮艷的色彩。儘管被一些人指責為是「胡鬧」,但看著這些明亮的色塊,還是不禁讓人露出笑容。

政治風向

霍查故居

阿爾巴尼亞最後一位共產黨獨裁者霍查的故居在市中心一條樹陰覆蓋的街道上。是70年代擴建的一座別墅。房子看上去顯得有些破舊,院子也很荒涼。

據說是政府的一個招待所,不過看上去像是空置著。這個幾條街的街區共產黨時代是阿爾巴尼亞的「中南海」。街口有警衛把守,還有裝扮成花壇的地堡。普通老百姓不得入內。既然是禁區,為什麼不像北京一樣乾脆圍起圍牆?據說霍查當時說這樣做是為了同老百姓保持平等!

現在這裡已經成了地拉那最時髦的街區。私人興建的住宅樓俯視著霍查的故居。到處是咖啡店,酒吧,新潮商店和西方公司的代表處。除了霍查的故居外(如果你知道這是霍查故居的話)這裡已看不到什麼共產黨時代的痕跡。

回到飯店,看到飯店所在的街名,不禁啞然失笑。街的名字叫做「喬治布希總統大道」。從這裡我們是不是可以看出阿爾巴尼亞今天的政治風向?


来源:BBC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