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文學裡的母親

母愛,是文學殿堂裡的永恆主題。中華民族歷來以重孝道而著稱,在隋唐開科舉考試之前,許多的名臣義士、文人墨客就是舉孝廉而進入仕途的。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有著許多瑰麗的詩篇和佳作,謳歌母親和母愛。

《詩經.邶風.凱風》中說:「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勞。凱風自南,吹彼棘薪。母氏聖善,我無令人。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勞苦。睍睆黃鳥,載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此約是中國現存最早歌頌母愛的詩篇。作者見風吹過酸棗樹,就深情地回憶起母親,並飲水思源--「爰有寒泉?在浚之下。」自問為何母親「有子七人」,還是那樣「劬勞」。那痛切之情躍然紙上,千古之後讀之,仍令人動容。

唐朝是中國古代詩歌創作中的高峰,描寫母愛的詩歌數量、質量,皆令人嘆為觀止。

李白〈豫章行〉中說:「老母與子別,呼天野草間。白馬繞旌旗,悲鳴相追攀。」寫母子離別,情真意切。

杜甫〈遣興〉裡說:「世亂憐渠小,家貧仰母慈。」以及〈無家別〉中道:「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溪。生我不得力,終身兩酸嘶。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詩聖之情懷,可見一斑。

白居易〈慈烏夜啼〉詩言:「慈烏失其母,啞啞吐哀音。晝夜不飛去,經年守故林……昔有吳起者,母歿喪不臨。嗟哉斯徒輩,其心不如禽。」講述了一隻烏鴉的故事,責難那些「其心不如禽」之輩,真是震古爍今之詞。李商隱也說:「母愛無所報,人生更何求!」

不過最出名的還屬孟郊的那首〈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是一首千古絕唱,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託赤子對慈母熾烈的情懷,千百年來撥動多少讀者的心弦。

在古典小說中,也不乏這樣的慈母形象。像《水滸傳》中王進之母、李逵之母;《紅樓夢》中賈母、王夫人、薛姨媽;《隋唐演義》中秦母、程母、羅母,都稱得上慈母形象經典。也有一些另類的慈母形象,像《岳飛傳》裡「岳母刺字」;《三國演義》裡「徐母罵曹」,其深明大義,更令人刮目相看。

當然也有惡母形象。「樂府雙璧」之一的《孔雀東南飛》,就塑造了焦母這一典型的惡母形象。她無情地棒打鴛鴦,致使一對有情人慘死。當我們吟誦陸游名篇〈釵頭鳳〉時,也不禁想起陸母「導演」了這一場愛情悲劇。

不過,這些只算一些小支流,古典文學中的主流還是歌頌母親的。母親賜予了我們生命和愛,當然值得歌頌再歌頌。

本文留言

作者張天野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