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談中國:黑心油與食堂市場化反思(圖)

近些年,相當多高校將食堂經營權轉包給物業公司或個體經營者。
 

長沙一處煉油窩點從農貿市場收購廢棄的豬肺、豬皮、豬腸及豬的下腳料等,經過火煉過濾成「豬油」,然後再銷售到市場上。據悉,黑心油大部分流向高校的食堂和學校工地食堂。除了這些流向,其餘的黑心豬油分別銷往工地、餐飲店及糧油店。(4月28日《瀟湘晨報》)

現如今,餐桌上那點事已經讓公眾提心吊膽。總是小心翼翼,卻依舊不能確保不中招。就算不喝「三鹿」,可三聚氰胺從未走遠;就算逃過「毒豇豆」,可還是躲不過高殘留的農藥;就算無緣「地溝油」,可你有信心不遇上「黑心油」嗎?

好吧,就算你天天自己做飯,故而可以喝著「放心油」,可你能保證自己的孩子也有這份幸運嗎?事實是,「黑心油」不僅來了,且如此無孔不入,高校食堂成了重災區。所以,事關食品安全,誰都不能超然於外。這不是一個「賭人品」的遊戲,也不是聽天由命的「概率事件」,而是威脅每個人健康的現實隱患。

弔詭的是,在長沙,高校食堂居然成了黑心油的主要市場。誠然,此等「豬油」賣哪都非善事,所謂食堂成為重災區更是令人痛心。基於市場化分工,「食堂」並非純粹意義上的「餐館」。理論上的高校食堂,首先是為師生服務的後勤機構,其次才是從事交易的餐飲業主。如此,方才是合適的角色定位。

傳統意義上,高校食堂並不承擔牟利創收的義務,而只是立足於滿足師生的基本生活需要。很難想像,如此這般,食堂會有使用黑心油的逐利衝動。

但近些年來,隨著高校改革,食堂的運作模式發生了明顯變化。相當多高校,將食堂經營權轉包給物業公司或個體經營者。由此食堂的公共屬性被削弱,而市場屬性得以強化。此舉在提高效率、增加收益之餘,也帶來了負面影響。

市場化的「食堂」注定追逐利潤,但學生群體的消費能力普遍不足。除此校方多會對價格作出限制,故而經營者提價空間有限。所以,唯一的出路就是壓低成本。基於此,所謂黑心油便有了可乘之機。一方守著食堂,卻苦於賺不了錢;一方拿著黑心油低價兜售。好吧,為什麼不成交呢?實在是個互惠互利的買賣!

不必詫異校園師生會吃到黑心油,這實在是必然的「經營選擇」。首先,市場化「食堂」沒有一般餐館的牟利空間,卻有著同樣的盈利壓力——成本總要收回的嘛。再者,對於此類食堂的監管長期缺位,校外監管者總是下意識忽視,而校方的監管不僅乏力且流於形式。既然要賺錢,並且沒人管,有什麼理由不用黑心油呢?非但如此,與黑心油相伴而生的是各種單調的菜色、枯黃的菜葉、如水的清湯……

黑心油固然可惡,可謂頑疾與夢魘。但若要高校食堂杜絕此物,絕非鏟除幾個黑作坊就可了事——操此業者著實甚眾。既然不能決定外界,就只能自我求變。可行的出路並不難覓:一方面,之於食堂轉包,校方要合理定價,給承包者留出適當利潤空間;另一方面,完善監管的同時,賦予師生否決權,當公意能決定食堂經營者的去留,黑心油之類想必不會再來了吧!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然玉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