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生活怎樣才幸福 ?

我大學同窗、外加好朋友梅梅告訴我,她的姐姐在溫哥華馬上就要生第二個孩子了。想讓父母親去溫哥華探親,照顧一下月子裡的飲食起居,但是卻因為收入不夠,兩次申請,兩次都被拒簽了。月底孩子馬上就要降臨了,一家人在溫哥華一籌莫展卻也無計可施。

我聽了之後,一陣難過。大學的時候,梅梅的姐姐從上海過來北京出差,我們見過幾次,印象中她是一個非常漂亮又精明能幹的女性。年紀輕輕就已經在上海做到了某外資公司的部門經理。絕對是我們心目中新時代女性的典範。後來我工作了、移民了,聽梅梅說她的姐姐、姐夫和小外甥女也一起移民到了加拿大溫哥華。

從跟梅梅幾次的談話中,我得知梅梅的姐姐在溫哥華過得並不好。姐夫以前在國內是國家幹部,因為英語不好,所以一直都沒有找到正式的工作,只能通過零零散散地打工來維持生計。也曾經嘗試過要去上學,但是因為年紀大了、而且英語理解能力也差,所以只能放棄;而梅梅的姐姐仗著英語好,在落地溫哥華之後很快就找到了一份辦公室行政助理的工作,但是她因為在國內做慣了管理工作,行政助理這樣瑣碎的工作讓她受不了,做了不到半年就辭工不干,回家帶女兒去了。梅梅的姐姐和姐夫一直惦記著國內的舒適生活,總想熬夠了三年,就直接回國。但是沒有想到在三年將滿的時候,又意外懷上了第二個孩子。無奈只能打亂計畫,等第二個孩子降生了再說。

移民快三年了,這樣的移民故事聽到過不少。想想也不難理解。能夠通過正規途徑移民海外的人,在國內的條件都應該不算是特別差的,而且都會有一定的經濟基礎。而且以前中國的「書本式」英語教育並不實用,大多數的移民出了國之後能讀能寫,但是聽和說卻一塌糊塗。這讓很多技術移民都覺得自己空有一身技藝,卻無法施展出來。出了國的人都深有體會,來到這個陌生的國家,即便是能夠找到所謂的「專業工作」,但是職位也會比國內多多少少有所降低。原來做高級職位的,現在做了初級職位;原來做經理的,現在做了一名普通員工……

其實移民真的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除了工作技能,還有英語功底,更多地考驗的是人的心態。對於移民到海外的三十多歲、甚至是四十多歲的人們來說,從零開始真的是一個艱難的選擇。像梅梅的姐姐和姐夫這樣,兩個人在國內已經是大家眼中的「成功人士」,生活水平也在國內屬於上乘,來到這個陌生的國家,如果再沒法放下身架,接受生活環境、物質水平乃至精神層面上的轉變,想要在這個國家開開心心生活下去,幾乎是不可能的。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另一個朋友,小苒。小苒是跟先生一起於六年前移民多倫多的。落地多倫多之初,小苒的英語差極了。去YMCA評級,只評了3級,要從LINC-2開始上。而且來到多倫多之後,小苒和先生因為感情不合,分開了。小苒在國內也是獨養女,生活條件一直不錯。突如其來的打擊讓小苒一時間手足無措,但是小苒並沒有就此喪失對生活的信心,她用了三年的時間,一邊打零工,一邊上LINC班。三年之後,小苒的英語已經突飛猛進,她註冊了 college,學社會工作學科。畢業後在一個口碑非常好的非營利機構中找到了移民安居顧問的工作。

在我跟小苒不多的接觸中,她始終保持著樂觀、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即便是談起幾年來所吃的苦、受的累,我也沒有在她的臉上發現一絲沮喪。我偷偷問她:「你哭過麼?」她笑了,說:「哭肯定是哭過的,我也曾經抱怨過命運的不公平,但是哭過了、抱怨過了,日子還要照過。我一直相信日子總會越過越好的。」我又問她:「移民,你後悔過麼?」小苒沉默了一會兒,說:「這世界上就沒有後悔藥可以吃,路都是自己選的,既然選了這條路,就要好好把它走下去。」

一席簡單的談話讓我對這個女孩子刮目相看。的確,曾經在國內繁華過、富貴過的人們,總喜歡把移民生活跟國內的生活逐一做出比較。比較來比較去,一方面覺得國內舒適的生活、便宜的物價、豐富的娛樂項目讓人割捨不下,另一方面又覺得加拿大新鮮的空氣、自由的文化、相對良好的治安讓人唸唸不忘,於是就始終在移民?不移民?回流?不回流的漩渦中掙扎、徘徊、猶豫……把自己搞得搖擺不定。

其實中國有中國的好、加拿大有加拿大的好。想要享受加拿大的新鮮空氣、燦爛陽光、免費醫療……就要放棄中國燈紅酒綠的娛樂,還有舒適自由的生活。凡事都沒有十全十美,一個國家是如此、移民生活也是如此,所謂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啊!

經常有國內的准移民問我:「在加拿大生活下去,難麼?要帶多少錢過去生活才算有保障?」這真的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也許最恰當的答案就是:心態好的人,不帶錢也能開心活下去;心態不好的人,帶了幾十萬上百萬,還是天天愁眉苦臉。所以,移民生活幸福與否,關鍵在心態。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