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透 視(下篇,二)

作者:新生  2010-03-17 08:11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新起點上的武力統一】

根據《史記》等記載,在五千年文明的新起點,是黃帝與炎帝大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 隨後,黃帝會合諸侯與蚩尤大戰於涿鹿,經過艱苦的戰爭,終於斬殺蚩尤。再以後,諸侯都尊戴軒轅為天子,取代神農氏。天下有不歸順的,黃帝就前去征討,平定一個地方就離去,一路上劈山開道,沒有安定地居住過。

【武力登上政壇的原因所在】

暴力,在人類文明中是不美好的現象。在千萬年文明的中間站、五千年文明的新起點上,為什麼出現了暴力?

從《史記》來看,黃帝運用武力統一中原、最終成為「天子」,有深厚的背景。那就是社會上出現了大量的暴力、欺壓。

《史記》記載,當時神農氏後世衰,諸侯相互侵略搶奪,強暴虐待百姓,神農氏卻不能征討。於是軒轅熟習運用武器,用以征討不敬奉的諸侯,諸侯都來服從安排。軒轅黃帝在此所完成的,是當時人們認為炎帝應該做卻沒有做的事。

黃帝取代炎帝,則是因為炎帝也要侵略欺壓諸侯,諸侯尋求軒轅的庇護。軒轅完成了諸侯的囑託,「三戰然後得其志」。最後又除滅了憑藉武力強大而侵凌諸侯的蚩尤,軒轅被推舉為天子。從這個記載看,屬於君主不義、諸侯修德、功業卓著、天下歸心,因而尊為新君。

武力不是根本、重心

【武力不是根本,軍事依賴人文】

儘管軒轅黃帝使用了武力,但從歷史總體看,武力不是軒轅黃帝成就的根本。
黃帝能夠在軍事上取得勝利,包含著深厚的人文因素。黃帝在動用兵戈的時候,尤其是諸侯請求出面制止炎帝欺壓的時候,就特別注重文教與修德,全面提升,「修德振旅,治五氣,蓺五穀,撫萬民,度四方」,然後才與炎帝面對。

【武力不是重心,始祖留傳人文】
黃帝一生成就的重心不是武力,而是人文,所以被中華子孫尊為人文始祖。

黃帝繼承延續了中華敬天法地的文化傳統。從黃帝以後,敬天法地的文化穩定流傳了五千年,構成中華文化的基礎背景,一直沒有根本的變化。

黃帝開創奠定了中華物質生活的基本形態。在黃帝時期倉頡造字,大撓作甲子,岐伯等留傳醫學,嫘祖留傳養蠶取絲,各方面生產與技術出現了大幅度的提升,奠定了中華人民物質生活的基本形態,此後五千年之間沒有發生革命性的升華。

知守天道,順天者昌

【知守天道,關懷為本】

從黃帝的一生來看,軒轅黃帝知曉天道,而且遵守天道。

黃帝流傳人文,是出於對人民的關懷。其所作為與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等等先代神聖是一致的,也是天道的體現。

雖然,由於天時、人民的變化而導致的特殊性,黃帝時期動用了武力,但是通過黃帝整個一生,通過廣成子、黃帝、倉頡、大撓、岐伯、嫘祖等等整個時代的聖賢,從而留傳給中華民族的文化的根本,仍然是關懷。

中華文明流傳了《易經》,後代解釋「易」有三義,就是「不易、變易、簡易」。天道的體現也是如此。雖然會隨著天時、人民變化而導致的時代變化,從而發生形式表現的變化,但是根本內涵不變。

【黃帝之興,順天者昌】

所以黃帝一生事業的興起,全然符合中華自古的信仰,乃是順乎天道者昌。

當初軒轅要面對炎帝的時候,「修德振旅,治五氣,蓺五穀,撫萬民,度四方」,六件事當中只有一件是「振奮軍隊」,其餘則涵蓋道德表率、天地和諧、農業生產、文化系統建設、政治體制建設;其實是完整地進行天人關係、社會建設,努力的範圍遠遠超過軍事,最後勝過炎帝。以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 軒轅得到諸侯的擁戴,即天子位,輔助上天,治理天下。

【中華自古及今的信仰】

以上引自《史記•五帝本紀》。而這也就是大史家司馬遷先生的微言大義之一。

司馬遷先生作《史記》,以畢生精力「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說」 。而《五帝本紀》是《史記》書首,字字句句直指天人之際。

這個觀點也是中華自古及今的信仰。《九評》也指出:「觀天下大勢,興亡誰人定,盛衰豈無憑。」 決定盛衰興亡的,就是永遠不變的天道時刻鑒照著每個人。

私與非私在隱約間
後人之於天道,多有半信,雜糅不信

【其不知道者,託諸神異、武力】

司馬遷先生的這個大義,卻非人人知之。

司馬遷感嘆:「百家言黃帝,其言不雅馴。」 百家是樹立學說、相互爭鳴的各個學派。他們本來是社會上最富有知識見解的人。對於黃帝為什麼能夠勝利、為什麼能夠成為天子,還有許多說法。大致包括兩類,一類歸諸神異,如九天玄女授予陣法、旱魃幫助黃帝等等。另一類歸諸武力、智謀,如指南車、武器、工具等。

司馬遷感嘆:「典籍記載缺失有時間、有間隔了,其所遺漏的於是不斷地表現在其他學說裡。除非喜歡學教、深心思考、內心知曉祂的意義的,固然難於給膚淺見識、較少見聞的人談論啊。」

【對於天道德教,半信不信,半賴武力】

作為學者的百家都有很多不知天道,歷代君主臣民不知天道的就更多。很多君臣對天道、對於德教半信半疑,甚至完全不信。他們以信仰武力、半信仰武力的態度,同時依賴武力。

由於武力作用,私與不私在隱約間

【少信天道多信武力,滋生天下為私】

充分信仰天道的人,能夠正確定位自己,從升華自身以及屬下入手,率領人民修德治生,輔助王者修德治國。這樣的君臣對於王臣之位並不貪慾。

信仰天道的成分少,而內心依賴武力的人,就容易貪圖、奪取王位,將王位、天下作為私有之物。有時會利用武力、幫派、智謀等各種手段搶奪王臣之位。

【天下私與不私,在隱約間】

武力已經出現、存在於世。那麼這是王臣是完全以天道、愛民為本,還是夾雜對王權的貪慾,甚至根本貪圖王權?這時候已經皆有可能,完全看君臣自我的思想把握。天下私與不私,已經在於隱約之間。

【考諸實踐,堯舜之前,未見爭奪】

以這個問題考察歷史實際。武力自黃帝時期就已經出現,但歷史記載從黃帝到堯舜的王位傳承比較清楚,沒有見到爭奪的記載。而且堯舜還出現了禪讓。
 

【自從夏啟,武力奪取、維護王權】

按照《史記》記載,帝禹按照堯舜的方法,舉行盛大儀式向上天舉薦皋陶,並且將政事授予給他,就是準備將王位傳遞給皋陶。但皋陶去世了,禹又舉薦益,並授政給益。但是禹死後,待三年之喪完成,因為夏啟威望較高,而益理政時間相對較短,威望較低,與天下人尚未融洽,所以人們都朝見啟,說「這是我們君王帝禹的兒子。」夏啟即天子位。

此時有扈氏不服,夏啟討伐有扈氏。根據司馬遷的記述,夏啟動員軍隊時曾經宣告:「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上天決定剿滅斷絕他們的命。現在我來恭敬地執行上天的懲罰。」但是司馬遷對於戰爭發生的原因,仍然界定為「有扈氏不服,啟伐之。」

夏啟向六卿執事之人宣告:「左邊的如果不攻擊左邊,右邊的如果不攻擊右邊,駕車的如果不讓馬保持正前方,你們就是不認真執行命令。執行命令的,在祖先面前賞賜。不執行命令的,在神社面前殺掉,我就要收沒、殺掉你的全家。」於是滅絕了有扈氏。天下都來朝見。

所以從夏代開始,明確出現了武力奪取、維護政權。

天下國家進入私有,王位繼承進入文化
天下國家進入私有,王道傳統依舊繼續

【自夏啟開始家天下,延續四千年】
從夏啟開始,中華形成了家天下的事實,經歷夏商周秦漢唐宋明清諸朝。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家天下佔據了四千年。

【並非單純私天下,王道傳統依舊繼續】

但是自夏啟以來延續了四千年的家天下,並非單純的天下私有,而是崇尚王道傳統的家天下。

王道傳統經過黃帝的系統延續流傳,在政治領域的核心體現是敬天法地、愛護人民、引導三才合一。這個傳統在家天下的整個四千年裡一直存在,而且都作為官方的主流意識形態。

【王道傳統的價值高於家天下】

如果某朝君主十分敗壞,嚴重違背了王道傳統,這個王者首先會受到勸諫。這就是王族權力與王道傳統發生一般衝突的時候,王道傳統的價值高於王族權力。

如果勸諫不能被接受,而且殘害人民十分嚴重,那麼這個王族的權力就會遭到質疑、甚至推翻。這就是王族權力與王道傳統發生根本衝突的時候,王道傳統的價值高於王族權力,甚至高於家天下。

王道內涵與王位家傳開始矛盾

【家族內的人不一定是王位的最佳人選】

王位是天下公器。嚴格地說,家族內的人不一定是王位的最佳人選。這是王道內涵與家天下之間發生的第一個矛盾。

對於世界上的許多民族來說,因為文化內涵當中缺少系統的天下關懷,通常只需要考慮王位家傳就可以。但是中華文化遵守、宣揚了五千年的王道傳統。所以對於中華民族來說,王位的家族承傳、與確定一個最

佳的王之間,確實存在客觀的矛盾。

【並非文化所要回答的問題】

其實王位是否家傳、如何傳承,只是廣義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卻不是文化本身要回答的問題。在「天-地-人-文-教-政」的體系中,王位傳承製度屬於「政」的範疇。而文化在相應問題上的關注中心,只是「王者能否貫三才於一道,法天敬天,普遍關愛天下人民和生靈,有效引領天下人民?如果不能達到,如何幫助達到?」

《九評》指出:「實際上如何發展生產,採用什麼樣的社會制度,並不是文化要回答的問題,它只是在道德領域起著重要的引領和約束作用。」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