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和政協兩會在北京閉幕。中國官方媒體發表大型輿情調查結果稱,超過九成的公眾對北京「兩會」表示滿意。不過,有人大代表指出,中國統計數字造假現象嚴重,已經對政府公信力造成損害。
官方的人民網星期一刊登了復旦大學傳媒與輿情調查中心發布的最新出爐的2010年上海市民全國兩會認知與評價大型輿情調查結果。
*網民和官媒之落差*
調查顯示,總體而言,受電查者對本次兩會的成功舉辦給予了肯定,93.2%的公眾對本次兩會的成果表示滿意。
針對這次兩會上人民代表和政協委員們所提的提案有多少貼近民意、道出了百姓心中的話的問題,調查結果顯示,86.8%的公眾表示兩會代表和委員的提案能夠反映民意,覆蓋公眾關心的社會熱點話題。
臺灣的中央社報導,人大、政協兩會長期以來被大陸知識份子喻為橡皮圖章,兩會代表無非就是「見面握握手,會上拍拍手,表決舉舉手,散會揮揮手」。
中央社報導說,點閱進入大陸各大網站發現,充斥網民對兩會的批判,甚至毫不留情的撻伐。網上民意的表達很難和官方民調中所謂九成以上民眾對兩會滿意的數據掛上鉤。
北京的一處建築工地
*「統計數字打架」*
中國統計數據有水分,民調結果和民眾的切身感受形成巨大反差的現象,近年來一直使得中國統計數據的公信力受質疑。
這一話題這次在兩會上也引起了熱烈討論。據中國官方的中國網在兩會報導中說,多位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呼籲要切實提高統計數據公信力,說「數據打架不僅影響政府公信力,還影響政府決策,遮遮掩掩可能造成更負面的影響」。
*「1+1不等於2」*
統計數字打架的現象最明顯地反映在中國GDP的統計上。據官方的中國網報導,去年上半年,全國31個省區市公布的GDP數據總和為15萬3769.4億元,而國家統計局獨立核算的全國GDP數據是13萬9862億元,地方GDP之和高出全國核算數據約1.4萬億元。
這種地方GDP之和高出全國數據的現象已成「常態」:2004年高出19.3%,2006年高出3.8%,2007年高出5.1%,2008年高出8.8%。這種現象被稱為在中國的統計數據中「1+1不等於2」。
中國媒體承認,上級政府考核下級政府的政績基本依據GDP來衡量,幹部升遷或政績好壞也取決於GDP,造成「官出數字,數字出官」。
*「騙子=統計局」*
中國大陸有個流傳很廣的腦筋急轉彎問題:「明明你口袋裡只有50元,卻搞一大堆數據證明你實際有100元的是什麼人?答案:‘騙子’。‘錯,是統計局’。」
中國官方媒體也承認,這個笑話在某種程度上是「真話」。中國的2009年是個「被」之年,「被增長」、「被就業」成了流行語。
全國人大代表蘇文金建議,應加大對統計法的執行力度。他希望能切實依照法律對數據造假者進行處罰。全國政協委員王少階認為,統計數據屢屢失真,禁而不止,主要原因是沒有做到有法必依、執法不嚴。
*錯了一位小數點?*
最近,中國國家統計局關於房價上漲的統計數字在全國引起極大的爭議。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09年,中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較上一年同比上漲1.5%。
數據一經公布,立刻成為中國網際網路上最熱門的話題。有中國網民指出,「即使是小縣城,去年房價漲30%以上都很普遍,一線城市漲得更厲害,1.5%的漲幅明顯是小數點放錯位置了!15%還差不多。」
「公眾對於房價上漲1.5%反應強烈是有理由的,」全國政協委員、上海社科院城市與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張泓銘說。就數據的準確性問題,他本人已經和統計部門提及過好多次。
*「世上有三種謊言」*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黃益平用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的話來分析了中國統計數據造假的現象。
他在文章中說,「世上有三種謊言:謊言、巨大的謊言和統計數據」,這個馬克.吐溫的警句似乎非常適合用來描述中國的統計數據和實際經濟狀況間的差距。
黃益平教授指出,中國各省份公布的GDP增長率幾乎每年都要高於全國平均值,住房價格指數的扭曲最為嚴重,越來越多的市民感覺自己無力購買新居;此外,中國公布的城市失業率略高於4%,這個比例幾乎數年不變,難以設想這個統計數字精確地反映了中國勞動市場的波動。
黃益平教授認為,統計數據造假的現象不能簡單地歸因於統計誤差或者局部地方的現象,這是一個體制性的問題。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中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