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別來自全國1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13家地方媒體包括《雲南信息報》、《重慶時報》、《南方都市報》、《城市晚報》、《遼瀋晚報》、《新安晚報》、 《大河報》、《都市時報》、《華商報》、《經濟觀察報》、《東南快報》、《安徽上報》、《內蒙古晨報》,同時在今日推出的聯合社論呼籲加快戶籍改革進度, 逐步以人口信息登記制度取代現行僵化的戶籍制度。(網路截圖)
【看中國特約記者李元翰綜合報導】中共全國人大、政協兩會召開之際,11個省市13家報紙3月1號罕見地發表共同社論,批評戶籍制度違反憲法,是製造城鄉差距的根源和滋生腐敗的溫床,提請兩會加快戶籍改革進度。而官方認為這篇共同社論干擾了兩會的大方向,迫使國內許多網站紛紛刪除。
包括廣東《南方都市報》、陝西《華商報》、河南《大河報》、《安徽商報》等13家報紙,3月1號發表共同社論指出,戶籍制度造成了城市居民與農民、城市居民之間地位的不平等,制約了中國公民的自由遷徙,導致夫妻被迫兩地分居,年老的父母無法與子女團聚,孩子無法獲得良好教育。
社論指出,中國受戶籍制度之苦已久,這個誕生於計畫經濟時代、不合時宜存在數十年的弊政,至今仍然困擾著廣大民眾。在很多城市,戶口成了被買賣的對象,有權者可以以此徇私。
前中國經濟體改研究所綜合研究室主任程曉農對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臺說:「中國的戶籍制度,實際上是在1959年三年大飢荒之後,政府為了避免城市的糧食和副食品供應更進一步的緊張及農村大量的飢餓人口逃離農村,湧入城市想要謀生,為了避免這一點,政府開始實行嚴格的戶籍管制。」
他指出,實際上在1957年以前,中國農民基本上是可以自由進城的,中國歷代歷朝從來沒有實行過這樣的制度。中共的戶籍制度是歧視政策。
程曉農博士說:「它最大的一個影響就是中國十幾億人口當中,出現了有將近7到8億所謂的‘賤民’,就是他們的社會身份和本人的經濟身份方面是一個下等公民。」
這篇共同社論敦促有關部委盡快廢除在1958年頒布的《戶口登記條例》,逐步以人口信息登記制度取代戶籍制度,直到最終將它徹底廢除。
北京政治觀察人士認為,這篇共同社論濃厚的非官方色彩,加上十分罕見的施壓姿態,在中共建政以來從來沒有過,可以說是中國新聞史上的一個標誌性事件。
原《中國青年》雜誌社會版主編凌滄洲對自由亞洲電臺說:「政府的官員來講進退兩難的,如果他去處理這些媒體,會背著鉗制言論、鉗制新聞自由的惡名;但是假如他不去處理,其他的報人眼睛都是看著,就難保下一步他們還要聯合這種行動。」
據瞭解,這篇社論由北京《經濟觀察報》發起,得到11個省市13家報紙以及新浪網、鳳凰網和經濟觀察網的響應。其他媒體和門戶網站競相轉載,網上網下民眾熱議一片。但是到了第二天,除了少數網站外,這篇社論在許多網站上都被刪除了。
據香港媒體透露,官方認為這篇社論干擾了兩會的大方向,對此全面封殺。兩會前的黨員代表委員打招呼會,傳達中央指示,要求不要在會上炒作這一議題,這一來反而令本來想就此議題提案或發言的代表委員為難。
這篇社論中也提到,溫家寶總理不久前明確表示,中央已決定穩妥地推進戶籍制度改革。而包括上海、深圳、廣州等全國數十個城市都已經出臺戶籍改革的措施。在這些城市,居住證正在逐步取代暫住證。
但外界報導指出,雖然中國近年來正逐步推行戶籍改革,一些城市例如東莞、佛山、珠海等已逐步放寬,外來工持有居住證一定年期,並符合相關規定可在當地落戶,但一線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廣州及深圳仍沒有放寬,大部分農民工未能受惠。
近幾年來,中國部分地區已經出現「民工荒」。據報導,今年中國新年過後,僅珠江三角洲一帶,就缺少農民工達200萬人。而且波及範圍越來越廣,從珠三角到長三角,再到中西部地區。
專家學者指出,中國經濟發展的「人口紅利」正在枯竭,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將加速喪失優勢。同時,戶籍改革限制農民工就業、收入待遇、子女上學等等,成為「民工荒」的主要原因之一,造成中國城鄉差距不斷擴大。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去年城鄉收入差距達到1978年以來的最大水平。去年城鎮人均收入為17175元人民幣,農村地區為5153元,城鄉收入比例是3.3比1。
官方英文《中國日報》報導說,目前中國農村居民人口高達9億人。除了城鄉差距之外,內地和沿海地區收入差距同步擴大。報導引述政府專家的話說,這樣的差距對「社會穩定構成嚴重的威脅」。
13家報紙共同社論發表後,各地農民及支持者聯合發出一封呼籲信,發起聯合簽名行動,指出戶籍制度造成了中國民眾的人為制度等級分隔,敦請兩會代表提出議案,無條件從形式上將全國的戶籍統一。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13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