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纏足習俗之起因

作者:陽光  2010-02-20 23:34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3
    小字

三寸金蓮(網路圖片)

在談到纏足的起因時,多數文章都延用某人的說法,羅列一大堆名目,力圖說明纏足是對女性的岐視、壓迫與束縛。於是使得纏足這一問題面目全非,大大複雜化了。

如果我們把蒙在纏足問題上的種種神秘面紗揭開,並且滌除各種歷史成見的灰塵的話,纏足的起因實際上就是很簡單的一句話:出於美容的需要。這才是問題的實質。

世界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人們,都在各自的發展中先後認識到女性的纖足之美,這種觀念來之已久,並且極其頑強地影響著我們現在的審美意識,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至於某些個別人堅持說「女性過去以腳小為美」,用以否定現在,如果不是他的思維有問題,那就是故意的。所以對於這部分人在這個基礎上無論說什麼,我們都只能用一種態度:他在故意製造彌天大謊,不值得與之理論。

中國,女性以腳小為美的觀念源起更早,因為我們的歷史就比世界上其他民族悠久,這也是非常自然的事,至少在漢代就已經有了文字記載了。漢代有一篇著名的敘事詩──孔雀東南飛(一名「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說的的建安年間的故事,距今大約1800年,詩中在描寫新婦的打扮時是這樣寫的:

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
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

讀到這裡,我們不由得慨嘆,時隔近兩千年,那時人們的審美觀念與今天竟然毫無二致!現在的年輕女性如果按照上面的描寫來打扮,也一定是「精妙世無雙」的!

在這裡,我們必須指出,女性的纖足之美,是女性整體美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一個年輕女性雙足以上的部分都如上所說地打扮,卻不顧及雙足的修飾,並且「猛然邁大步」,是不是使人感到大煞風景、啼笑皆非呢?

正是由於前述的原因,女性在妝飾自身的時候,絕不可能不顧及到雙足的修飾。既然全社會都認同「腳小為美」,這就必然會促使女性想方設法使自己的雙足看起來比常人要小一些才好。而達到這一目的的最簡便、最直捷的方法莫過於用布帶纏裹了。於是,早期自發的、較為原始的纏足便發生了。

清代學者袁枚在《纏足談》一文中寫道──
大抵婦人之步,貴乎舒遲。《毛詩》:「月出皎兮,佼人了兮,舒窈糾兮。」《毛詩》:「舒,遲也。窈糾,舒之姿也。」張平子《兩都賦》:「羅襪躡蹀而容 與」》,《焦仲卿詩》:「足下躡絲履,纖纖作細步」,既以緩行為貴,則纏束使小,在古容或有之。

其實,這種早期自發的、較為原始的纏足,不但在中國,就是在歐美也都曾發生過,並且直到現在也沒有消失,就因為這是一種最為簡便易行的方法。

不過,這種纏裹與下面將要談到的金蓮式小腳的纏裹是有很大的不同的。為了將二者區分,我們姑且把這種早期自發的、較為原始的纏足稱之為自然纏裹或修正性纏裹,因為這種纏裹對雙足外形的影響終究是有限的。而最終造成金蓮式小腳的纏裹方法在這裡可以稱之為傳統纏裹或重塑性纏裹。

瞭解這兩種纏裹方法對於纏足起源的認識是非常有意義的:自然纏裹是重塑性纏裹的先導和必要準備,重塑性纏裹是在自然纏裹的基礎之上發展而來。但二者之間並非有必然的聯繫,譬如西方雖發生過自然纏裹,但卻是淺嘗輒止,不久就把注意力轉移到鞋子的設計上去了。只有我們中國才把纏足發展到極致。也就是說,東西方在共同走過一段自然纏裹的路之後,終於分道揚鑣了,這是東西方的不同之處。在中國出現金蓮式小腳大約六百年以後,西方發明瞭高跟鞋,但據說這也是受了中國的三寸金蓮的影響和啟發所致,其目的就是製造腳小的視覺效果以及由此產生的優雅步態。

談到自然纏裹,這的確由來已久,以致無法斷定它是從何時開始的。但它肯定起源於「足尚纖小」和步態「舒緩為貴」的觀念。至少在先秦時期,這種觀念就已經形成了。《詩經》中「月出皎兮,佼人了兮,舒窈糾兮」就是證據。有人以史書中有「範睢裹足不入秦」句,是用女喻,是從先秦起,已有纏足之記載。其實這只能說明在民間已有了自然纏裹的現象。

從自然纏裹到金蓮小腳式的重塑性纏裹,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變化,是自然纏裹經歷了一個相當漫長的時期後(從先秦的戰國時期算起到五代至少也有1600年),終於走向了質的跨越。是什麼原因促成了這種跨越呢?有人經過研究,認為是舞蹈的作用。這方面的問題將在以後的《纏足史話》中詳加說明。

可能有人會對此感到疑惑不解,他們認為,經過這樣纏裹後的小腳,連行走都很艱難,怎麼還能跳舞呢?殊不知,這是把古代宮廷的緩歌曼舞與現代的勁歌勁舞混為一談了。緩歌曼舞只需舞動廣袖長裙輕緩地碎步行走,全然無需急馳大步,甚至這種急馳大步還會是一種禁忌,唯獨如此,方顯出宮廷的華貴典雅。而經過纏裹後的小腳剛好適應了這種需要。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三寸金蓮是「應運而生」的。

經過重塑性纏裹創造出的金蓮小腳,毫無疑問地具有強烈的視覺刺激,在它最早出現時,一定會被特別地關注。歷史上之所以對纏足的起始年代沒有明確的記載,這絕不是史家或文人們的疏忽,而恰恰說明這是一個漫長的、漸進的過程。當纏足還處於自然纏裹階段時,它是大量存在於民間的一種最普通不過的一種現象,所以無需特別地加以記載。而五代時期的窅娘纏足──肯定是對雙足的重塑性纏裹──不但見於史書,而且也大量見於野史,為什麼會這樣被各方面關注呢?這就正好說 明,這是一個重要事件。窅娘未必是纏足的創始人或第一人,但她肯定是這個時期重要的代表人物,所以才會被大書特書。因此,纏足起自五代的意見大體是不錯的。清代很多學者都對此作了論證並持肯定態度,而我們現在距清朝滅亡已近百年,掌有的資料遠不如纏足全盛時期的清代豐富。

来源:纏足史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