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夫的選擇

有個富翁出海觀光時遇難,被一個漁夫救起。

富翁決定給漁夫一大筆錢作為報答。他想出了兩個方案:一個是現在就將自己目前資產的百分之五,大約200萬元送給漁夫;另一個是待十年後,將自己那時資產的百分之二十相贈。富翁之所以想到兩個方案,是眼下正鬧世界金融危機,他想如果恩人選擇了獲利更多的第二個方案,自己現在就可以多一點兒抗風險和圖發展的保障。他帶著公證人去見漁夫,把自己的意思說了。這是天上掉餡兒餅的好事,漁夫自然非常高興。可是他同時又很為難:按理他要選第二個方案,但他又異常擔心,十年後誰知道會是什麼樣子呢?如果富翁十年後資產嚴重縮水甚至破產,自己豈不虧大了?選擇第一個方案吧,又怕十年後富翁的產業到時又劇增,讓自己不甘心。這樣左右尋思,難做決斷。富翁就讓他好好想3天,再做最終的決定。

故事就先講到這裡。若問漁夫最終做出了怎樣的選擇,且容我稍後交代。現實中,我們儘管鮮能遇到漁夫這樣的極其重大的選擇,但事實上選擇卻充斥了我們生活的時時刻刻。打開冰箱,如果有了3種以上的菜,你就得選擇究竟做什麼菜迎合自己的胃口;打開衣櫥,如果裡面有3套以上的可選衣服,你就要花一番心思。你要是夠帥或夠靚,丘比特之箭向你頻頻射來,你就會在幾個備選者之中權衡;如果你家世很好,你一定會為清閑一點兒吃老本還是吃苦一點兒幹出點兒大事而兩難。你要是運氣不差,一下子有三五個用人單位等你這把米去下鍋,你一定會愁得茶飯不思睡不安神。購物為什麼俗稱逛商場?還不是因為進入視線的東西太多,不容你第一時間決斷。買房多叫跑房,道理是一樣的。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儘管這些選擇跟故事中漁夫遇上的不是同一個重量級的,但人們的反應和漁夫也大致差不離,一樣的心焦,困惑,心神不寧。

設想一下,如果冰箱裡只剩了一種菜,衣櫃只有一兩件衣服;如果你吸引異性的軟硬體條件一般,出身一般;如果你不是優秀到成為職場香餑餑只是有單位願意接納……如果真是這樣,哪還有那麼多難以選擇的煩惱!

看來,選擇太多,未必就是好事。就像做選擇題,備選項一多,絞盡腦汁不說,做對的機率也極低。雞毛蒜皮之流的選擇一多,就會讓人頭昏腦漲;碰到百年難遇的好事,且不止一個選擇時,又會怎樣呢?現在,我可以告訴你漁夫的選擇了:他被這兩個鬧心的選擇弄得焦頭爛額,神思恍惚,在次日出海時一不留神,弄丟了船槳,因無法有效控制木船的速度和方向而被突襲而至的颶風駭浪吞噬。他最終喪失了所有的選擇權。

這是發生在印度尼西亞的一個真實故事。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