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新紀元:美中關係四個不實觀點(圖)

作者:陳邁克編譯  2009-12-30 21:49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新紀元週刊》第153期【西方看中國】欄目

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委員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十一月十六日發表國際經濟資深研究員杜納威(Steven Dunaway)的評論文章〈美中經濟關係──釐清事實與不實觀點〉(The U.S.-China Economic Relationship: Separating Facts from Myths)。

作者表示,美中關係之間,存在著很多沒有事實根據的觀點,其中有四個特別引人注目。這四個不實觀點加在一起,可能得出一個不正確的結論──美國(或其他國家)不應為了更快改變中共的政策,特別是匯率政策,或協助重振其經濟,而對中共施加重壓。因此,為了避免決策錯誤,釐清這些不實觀點是很重要的。

不實觀點一:美國的影響力有限,因為中國是美國的大"股東"

中國持有巨額的美國政府公債。據估計,在中國的二兆三千億美元官方儲備金中,有70%是以美元資產的形式持有。中國是美國債的大客戶,但不是美國的大股東,美國也不會仰賴中國資助其預算赤字。



中國是美國債的大客戶,但不是美國的大股東,美國也不會仰賴中國資助其預算赤字。(Getty Images)

如果中國決定停止大幅干預人民幣匯率,並採行較彈性的貨幣政策,因而減少購買美國債,那對中國來說才是最有利的。

反之,如果中共持續大幅干預人民幣匯率,它將持有額外的大量官方儲備金。如果它決定減少購買美國債,改買歐元債券,其央行(人民銀行)須賣美元、買歐元,此舉將造成歐元升值,其對歐洲國家的負面影響,可能遠大於中國減少購買美國債對美國造成的影響。

此外,如果中共選擇拋售美國基金,將引發其他主要貨幣的升值、和美國調升利息的壓力,如果它快速拋售美元資產,將有可能導致金融市場崩潰。然而,美國聯準會(Federal Reserve)可能會限制升息,並阻止金融市場的崩潰。但是拋售基金的決定對中共自身有很大的影響,它可能引起大量儲備資產的資金損失,因此中共不太可能拋售美國資產。

不實觀點二:美國十分依賴便宜的中國製品

大約只有15%的美國進口品來自中國,而各種來自中國的消費品都可以從其他國家進口,或由美國自行生產。由於生產廠商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中國產品與其他供應國產品之間的成本差異越來越小。



大約只有15%的美國進口品來自中國,而各種來自中國的消費品都可以從其他國家進口,或由美國自行生產。圖為中國製造的聖誕節裝飾品。(AFP)

事實上,中國十分依賴美國對其產品的需求,因為中國的經濟成長主要仰賴出口。如果美國對其出口品的需求不足,它在二零一零年與未來幾年,就必須付出很大努力才能達成GDP的目標。

不實觀點三:對中共施壓使其改變政策,會有不良後果

中共聲稱,由於外部壓力,它傾向於強烈抵制經濟政策的改變,特別是人民幣升值。事實上,如果沒有壓力,政策改變就少了動機,在中國更是這樣。人民幣最近的發展就證明了這個論點。

從去年八月開始,在沒有外部壓力的情況下,中共又將人民幣匯率回覆到原來釘住美元匯率的做法。

不實觀點四:不穩定對中國不利

中共當局認為,不穩定對中國的經濟成長產生負面作用,也不利於世界各國。然而,不穩定(或擔心不穩定)在促使中共改變經濟政策上,卻扮演重要的角色。舉例來說,對都市與農村所得差距造成社會動盪的關注,一直是發展中國國內事務與改善農村生活計畫背後的主要因素。因此,不穩定是中共當局的問題,但不一定是壞事。此外,中國的社會不安對世界各國也不一定不利,因為中國對其他國家的產品並沒有很多需求,就整體而言,它對世界經濟並無太多的激勵作用。所以,如果中國經濟的成長減緩,對世界各國的經濟活動而言,影響有限。

如果美國不基於雙邊或多邊的基礎對中共施以重壓,它很可能拖延政策的改變,這並非美國和全世界之福,也非中國之福,因為中國如果不從大幅依賴投資和出口,轉型為增加較多消費,它將無法維持經濟成長和發展。對於美國和其他主要經濟體而言,促使中共完全瞭解此一觀點,並加速採取行動,是一項重大的任務。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新紀元週刊》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