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行程,我們將去少林寺。賓館大堂告訴我們:從洛陽到嵩山只有百八十里,到火車站廣場搭輛一日游的麵包車,兩三個小時就能到。那天清晨,細雨濛濛,我和拉斯洛不到八點就趕到車站,在幾輛並排停靠的旅遊車間挑了一輛掛著"洛陽-少林寺"牌子、看上去較新的小麵包。車上已坐了幾位衣著乾淨老太太,有的挎籃,有的打盹,有的低頭打毛衣。司機熱情地招呼我們買票上車,說半小時就出發。我倆上車,等了半個小時,司機又點頭哈腰地拉來一對夫婦,說"再來兩位就開車"。我們表示理解,畢竟現在是市場經濟。但是等來等去等到快十點,我見旁邊好幾輛車已經開走,便問能不能換一輛車。司機沒拿正眼看我,說"換可以,但錢不退!"並再三保證"馬上出發"。那對夫婦也沉不住氣了,小夥子跟司機爭吵起來。就在這時,一輛麵包車疾馳而來,停在旁邊,司機立即衝我們喊:"這輛車不走了!你們過去搭那輛吧,上車就開!"於是我們像貨物一樣被拎下來,扔過去,但那輛車裡乘客已滿,只好坐在夾道的小馬扎上。不過這回痛快:屁股沒坐穩,車就開了。
那對夫婦倆生氣地說:"真倒霉,又被騙了!"我問:"被誰騙了?"小夥子說:"托兒唄!還誰?!""托兒?什麼托兒?"小夥子煩躁地瞥了我一眼,感覺我這人缺心眼兒:"你沒看那幾個老太太沒跟著下來?那就是托兒!"
托兒----這個詞我還真是頭回聽到。還是女士比丈夫耐心,跟我解釋了"托兒"的含義,隨後用同情的口吻問我:"你出國是不是很久了?""十多年了。"她沒再問下去,臉上浮現出一副"難怪呢"的遺憾表情。確實,我出國這些年國內發展迅速,不光經濟建設,就連詞彙也層出不窮,每次回國都覺得自己落伍,需要補點中文課,前不久我剛知道什麼叫"碰瓷兒"......儘管都是些解放前的老詞,但快半個世紀沒人用了,現在重又冒出,舊壺新酒,老調新彈,也不知這該算是傳統復興,還是沉渣泛起?
接著說那天去少林寺,車是開了,但把一車人拉到一個新"開闢"的唐僧墓,之後又停在一個山溝裡的小飯館前。客人抗議,但司機不理,"你們不吃我們吃",說著拉上導遊一起下了車......等我們來到嵩山腳下,已經下午三點半。司機黑著臉吆喝道:"五點半準時發車,晚了不等!你們一轉就知道,其實沒啥好看的。"於是我們一溜小跑,直奔山門。
回來的路上,一個東北男人抱怨受騙:山道邊,他看到一架望遠鏡旁立了個紙牌子----"看一眼兩角",於是好奇地湊了過去,但看到的只是肉眼也能看見的滿山綠樹,沒找到什麼達摩洞。男人失望地掏出兩毛遞過去,沒想到對方把眼一橫:"兩塊!"沒等男人指著牌子開口,看攤的理直氣壯地反問:"你丫認字不認字?那寫的是看一眼兩毛,你丫看了多少眼了?"男人看看對方的洶樣,咬牙忍了。"要在瀋陽,我早收拾那小子了!"聊天中才知,被騙的男人還是位警察。
上月回國,剛畢業的小段講了件事:北京舉辦歐洲商品展銷會,他為一位羽絨商當翻譯。展會第一天,一個衣冠楚楚的中國商人來到展位,沒談幾句就要訂八百條羽絨被,約好當晚簽合同。傍晚,合同簽好,那人提出賣方請客慶祝一下,外商痛快地答應了。當小段他們趕到中方挑選的飯館時,包間裡已坐了六七個人,自稱是公司各部門主管。開席後,客人們一道道地點菜,一瓶瓶地灌酒。當外商意識到上當時,幾千元帳單已擺在眼前。
小段氣得一夜失眠,怪自己年輕沒有經驗,覺得對不住外國朋友。第二天,展位上又出現一張面孔,又一口答應訂幾個貨櫃,約他們當晚去簽合同......外商想也沒想地拒絕了,頭天的經歷,足夠他回國消化了。能夠想像,他會自嘲地將這個故事講給他的所有朋友。
小段跟我苦笑:"別說你了,我一直呆在國內不也一樣?"
現在,我不僅知道"托兒"的意思,還進一步知道了"飯托兒"、"房托兒"、"婚托兒"、"醫托兒"、"酒吧托兒"、"美容托兒"、"手機托兒"......可那又怎樣?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誰能保證不遇到別的"托兒"?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回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