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翼痛失狀元

中國的科舉制度從隋朝到清朝,歷經了一千三百多年,總共出了大約九百位狀元。一般來說,一個讀書人要成為進士,須通過三道主要的考試:鄉試、會試及殿試。"秀才"通過鄉試稱為"舉人","舉人"的第一名稱為"解元"。"舉人"進京參加"會試",通過"會試"的"舉人"稱為"貢士","貢士"的第一名稱為"會元"。"貢士"再參加"殿試",通過"殿試"的"貢士"稱為"進士","進士"的第一名稱為"狀元"。

殿試和其他考試有幾點不同,一是殿試的主考官不能決定前十名的名次,必須把前十名呈給皇帝,讓皇帝決定前十名的名次。因此皇帝有時因個人的緣故,變動了前十名的名次。二是殿試時,考生的考卷只把名字貼起來,並未另請人把文章再抄一遍。因此主考官便可從筆跡認出考生來。對絕大多數的考生而言,總是希望能讓主考官認出自己的筆跡,說不定可以因此而沾點便宜。但有位考生卻深怕被主考官認出自己的筆跡,這位考生就是在乾隆二十六年參加殿試的趙翼

趙翼會如此並非自命清高,而是無可奈何。

趙翼在赴殿試前的官職是軍機章京。軍機章京的品級雖不高,但職位很重要。皇帝每天上朝的第一件事便是召見軍機大臣商討國家大事,決定處理方法。除非十分重要的決定須由軍機大臣當場寫旨外,其餘的均交由軍機章京寫旨,經皇帝認可之後發交各部執行。

因此軍機章京除了有機會接觸朝廷機密外,軍機章京的筆跡也會被大臣所熟悉。因此當趙翼決定赴殿試的消息傳出後,同事們皆認為今年的狀元絕不會是趙翼。因為就算趙翼的文章再好,主考官因熟悉趙翼的筆跡,為了避嫌起見,絕不會把趙翼的文章評為第一,讓趙翼有成為狀元的機會。

趙翼知道後也認為這種情形很有可能發生。但又很希望能成為狀元。苦思之下想出一種解決方法,那就是暗中練成另一種字體,在殿試時才使用,使主考官無法認出是他的考卷。

殿試評分結果,主考官果然無法尋獲趙翼的考卷,因此猜想他可能改變字體來應考。當把考卷的名字拆封后,第一名果然就是趙翼。至此趙翼可說是准狀元,等乾隆帝認可之後便是乾隆二十六年的狀元。

乾隆帝看了主考官呈上來的前十名考卷,其中第三名為陝西人王傑。當時正結束對西北的軍事,為了顯示朝廷對西北民眾的照顧,再加上王傑已經是第三名,把他升為第一名也不會引起民眾的閒話,而且清朝自建國以來,陝西從未出過狀元。所以決定王傑為乾隆二十六年大魁天下的狀元,把趙翼降成第三名,也就是探花。

因此趙翼雖然費盡苦心改變字體,但還是成不了狀元。不過趙翼雖不是狀元,但無損他在文學上的地位。"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即為其在"論詩"中的一首著名作品。 趙翼為中狀元不惜另下苦功改變字體,也顯示出科舉時代狀元的可貴。

王傑後來正色立朝,不與和珅同流合污,不負乾隆帝的知遇之恩,不愧狀元之名,為乾隆朝的名臣。


本文留言

作者順子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