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國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不見緩解(圖)

作者:楊家岱  2009-11-18 04:16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據上海《解放日報》報導,截至去年年底,中國尚有100多萬高校畢業生不能順利就業。評論界人士表示,中國需要檢討高校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

圖片:09年2月20日,數千名求職者湧向湖北武漢一所大學的招聘會,警察和保安人員在現場維持秩序。(法新社)

《解放日報》的報導是針對華師大三名師生一份有關待業大學生群體生存狀態的研究報告而發的。這份獲獎研究報告用"艱難"一詞形容當前大多數高校畢業生的生活狀況。

美華科技文化交流協會會長謝家葉博士表示,中國高校畢業生就業難有兩個主要原因:一,十年來的高校擴招導致受高等教育的人數在總人口中的比例大為增加:

"這個問題有兩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一個是中國近年教育有了很大改革,有很多大學生擴招,原有的基礎上它擴招了很多。另外一個呢,就是新成立的大學不管是民辦的也好,國家的也好,新成立了不少大學,所以現在大學生也就是說年輕人受教育的比例比以前大大地提高了,所以說大學生漸漸概念範圍也大了。"

二,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還可以從近年來中國經濟金融形勢上找原因:

"第二個方面呢就是這幾年來說受到多方面的影響吧,美國的金融危機也是一個方面。金融危機以後它從中國進口的東西比較少了。一個是中國的出口產業也有一定的影響,另外一個呢對中國的金融產業呢也有一定的影響。具體的講我覺得中國的產業成長方面呀,尤其是高科技的產業成長方面呀它不如預期的要好。所以這些方面就造成了大學生收入比較困難。"

旅美學者謝選駿也表示,高校招生出現浮濫現象,導致大學生"過剩":

"大學畢業生就業難首先是因為中國大學教育氾濫造成的。現在中國大學生在人口中的比例就是說已經是二十年前的大概有十倍吧。我覺得剛恢復高考的時候一年才有20萬大學畢業生。我們那屆研究生全國才招了一萬人--碩士研究生。現在多少呀,一年恐怕碩士研究生就得招幾十萬人。所以這種大學教育的氾濫使得大學畢業生過剩嘛。"

這位學者表示,一些高校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缺乏競爭力,與高校專業設置等人才培養本身的一些問題有關:

"擴招之後這些大學生學的那些大學課程在社會上基本上派不上用場。他們在勞動力上的競爭優勢可能還不如那些農民工。農民工還缺一些人手,可大學畢業生不缺人手。中國教育的失敗還表現在它的技工不夠,中專生不夠,技術工人不夠。"

《解放日報》的報導說,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看來不是因為他們就業期望值過高,"大多數大學生對自身的定位還是比較準確的"。但是,謝選駿說,中國社會在急劇變化,大學生的心態調整則相對滯後。他說,高校畢業生應當防止找工作的時候高不成、低不就:
"你像美國好多大學生他也找不到工作。但是他總不至於比高中畢業生更不容易找到工作嘛,對不對?中國問題是大學畢業畢業了以後,有一個頭銜在這兒,他高不成、低不就。太低的工作他不願意去,太高的工作人家又不要他。所以他就更不容易找到工作了。所以說中國社會處在一個急劇變化過程中,現在,社會心理往往是滯後社會變化的。那麼在這個過程中往往比如說大學生就體現出這麼一個現象。大學生在中國由於這麼擴招、氾濫、貶值造成了一個後果就使得大學生實際上正在變成普通勞動者,或者叫淪入普通勞動者地位,或者普通勞動者越來越知識化,你也可以說得好聽一點。但是呢在大學生的心理他還是滯後的,還是在以前,停留在二十年前,十年前的狀態,他還是覺得自己是還可能處於精英階層是的,現在不可能是精英階層了嘛。這麼擴編大學根本就比比皆是那還是精英階層。精英的意思他起碼還是少呀,如果大家都是精英了就不存在精英了。"

中國這兩年流行一個詞兒:"啃老族",指的是依賴父母獲得主要生活來源的年青人。被稱作"啃老族"的高校畢業生在愧疚和無奈之餘,對這個稱呼頗為反感。謝選駿說,"啃老族"在一定程度上是個文化產物:

"你像日本吧它也有"啃老族",年輕人不出去工作在家裡呆著,父母養著,但這個就是說亞洲民族的一個通病。個人比較缺乏獨立性,注重家庭,所以父母得養著小孩。美國就比較少。這是東方民族、亞洲民族、儒家文化、漢族文化的一個毛病。還有一個因素就是中國獨生子女政策造成的,因為現在啃得起嘛。夫妻兩個一個孩子養得起就養著唄。如果夫妻兩個生了三、五個孩子根本就養不起嘛。"

華師大三名師生的研究報告說,各地社區服務應當關注待業大學生的生存狀況,根據他們的專業特長等條件,及時向他們提供就業信息。


来源:自由亞洲電臺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