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討論:2009年中國網路流行語

作者:楊家岱  2010-02-20 01:39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中國一年來網路流行語之多開始引起人們的注意。這些流行語有搞笑、調侃等特點,不少流行語則是無確定意義的晦澀隱語。評論界表示,流行語在某種意義上反映出網民的情緒和心態。

你如果問在中國大陸接受語言教育的人「語言是什麼東西」,多數人會告訴你,「語言是表達思想的工具」——教科書是這麼說的,老師也是這麼說的。而今天,這個定義顯然已經遠遠地不夠用了:網路上很多流行語顯然並不表達多少思想,而只是傳達一種感覺、一種情緒,一種心態,一種心有靈犀一點通的直覺。

搜狐網的報導歸納出四類網路流行語,分別是:1)採自社會事件的寫實類,如「躲貓貓」、「70碼」 等;2)幽默調侃類,如「不要迷戀哥,哥只是個傳說」等;3)無意義類,如「賈君鵬,你媽叫你回家吃飯」;4)需求關懷類,如「拜春哥,不挂科」等等。其中,有些流行語從修辭角度看還真是不賴,如「不要迷戀哥,哥只是個傳說」,說的很淒婉。

很顯然,這些流行語,因為是在「同聲相應」的網友們中間流傳的,所以具有搞笑性。旅美學者朱學淵表示,語言需要有新的語匯,也可以詼諧,但是過多搞笑,也許反映了一些年輕人對前途感受的不確定性:「語言的更新反而創作出很多的新的詞彙,這是一種言論發展的一種表現。 但是過多的使用的搞笑的語言,反映了新的一代他們對前途的不確定性。」

旅美學者謝選駿表示,很多網路流行語是一種隱語,隱語使用多了,說明網民沒有言論安全保障:「主要可能是由於缺乏言論自由和言論的安全保障上這些問題造成的。中國這個網路隱喻吧,我們姑且稱之為‘隱喻’, 或者一些特別奇怪的典故,他的目的在於隱藏一些直接地批評。他可以用一些‘隱喻’我們剛才說到,它用一些諧聲字來做到這一點。這種現象主要發生在中國這樣的缺乏言論保障的社會環境之下的。因為有些東西你直接批評這種現象的話,會招惹政治上的麻煩,或者乾脆就在網路上被封掉了。」

朱學淵表示,在言論不自由的情況下,一些人只好用俏皮話來冷嘲熱諷:「在一個專制社會裏邊,青年一代沒辦法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因此他就採用了這樣一種‘躲貓貓’的態度來表達。言論不自由的情況下,大家只能說說俏皮話而已,是不是?那裡邊就要打擦邊球啊,要說一些調侃的話呀,但是他們又不敢以非常尖銳的語言表達他們的政治上的一些意圖。任何一個社會有什麼思想,如果可以讓大家充分正面地表達的話,就不要採取這樣一些好像說相聲一樣的表達。」

搜狐網的報導在介紹第三類流行語的時候,指出賈君鵬事件背後的「集體空虛」。對此,學者朱學淵表示,空虛是膚淺、沒有心靈依托的表現:「有些人就是比較膚淺,找不到心裏的依托的這樣一種人,每個社會都是存在的。而且中國的教育,或者各方面能夠把大家從一種彷徨中呼喚出來的這樣一種文學藝術、這樣一種社會環境,我覺得是很不夠的。我做人做一輩子,我沒有覺得空虛過,永遠都有事情可干,我永遠都在學習,所以我從來沒有一天覺得空虛。我曾經被打成反革命,但三天以後我又正確對待人生,是不是?我爭取啊,把自己心理平衡過來,正確對待,然後繼續前進。」

這位學者說,網路流行語是一種亞文化,會不斷消失和更新,具有很大的不穩定性:「所以叫做網路造成的一種亞文化,因為它不是主流文化。主流文化都收集到詞典裡去了,這些‘躲貓貓’這些詞彙都收到詞典裡。但是收進詞典之前的這種屬於叫做亞文化。當然網路上的這種亞文化東西是非常不穩定的。因為網路社群是很不穩定,那當然在這個交流過程中就形成了很多的特別的術語。這種術語一般都是譬如朝露,他經常變化,然後可能就消失了過一陣兒,然後過一陣兒又出來一些新的,這變化很快了。」

搜狐網相關報導有這麼一句話: 網民如果「將注意力和重心更多地放到實際生活當中,可以避免或改善一些消極心態,同時這也需要社會提供更多的途徑幫助個人實現自我價值。」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自由亞洲電臺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