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公共浴堂(圖)

沐浴的生活習慣,在中國流行很早。初時,先民為了生存,不得不在炎熱的夏天用河水洗濯身體。商周時期,專門用來洗浴的器皿已經出現,人們可以不再到河裡洗浴了。《莊子•則陽》:"靈公有妻三人,同濫而浴"。這裡的"濫",假借為"鑒",指浴器。《說文解字》:"鑒,大盆也。"古人用鑒盛水用作浴器。但那時候沐浴只是特定人群的行為,還不普及。一般認為,從宋代開始才有了公共浴堂。


老澡堂舊景

關於公共浴堂的設立,還有一則民間故事。據說宋代有個商人做生意蝕了本,而且欠下很多債務,十分絕望。這時,一個風塵僕僕的商人路過他家,向他藉口一個木盆,又要了一桶水洗臉擦身,清除旅途的疲勞。見此情景,那個本來已經絕望的商人豁然而悟,認為利用原來的店舖開個浴堂,客人一定非常歡迎,賺個盆滿缽滿也說不定。於是那個商人開辦了一家公共浴堂,顧客很多,生意興隆。人們紛紛仿效,京城汴梁的公共浴堂一下子多了起來。

《夷堅志》載,北宋宣和年間(公元1119~1125年),京城汴梁的公共浴堂很多,一般是前面設有茶館供人飲茶休息,後面則是浴堂供人沐浴。京師浴堂營業很早,天還沒亮,就已開門營業。宋人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在街市兩側林立商肆之中,就有一家浴堂。

南宋時期,都城臨安亦是當時繁華的大都會,公共浴堂眾多,已形成了一定規模的行業,有了自己的行會組織,稱為"香水行",並成為當時公共浴堂的代名詞。南宋吳自牧《夢粱錄》卷十三"團行":"開浴堂者名香水行。"公共浴堂門前多以壺為標誌,宋人吳曾《能改齋漫錄》:"所在浴處必挂壺於門。"浴堂中,還有專門為客人搓背的服務。

宋代大詩人黃庭堅有一本《宜州家乘》,是他被貶到廣西宜州時寫的一本日記。黃氏六十歲到那裡,當年就死去,所以我們看到的日記只有八個月的。日記裡多有"浴於崇寧","浴於小南門石橋上民家浴室"之類的字句。"浴於崇寧",就是到崇寧寺裡洗澡。他認識寺裡的和尚,常到廟裡去洗也就很可以理解。但日記中還記著"沐浴於城南民家",這就是說,那個縣城裡有對外營業的民家浴室。這說明中國的公共浴室開設的歷史不僅久遠,範圍也極廣。

本文留言

作者李恩柱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