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北大校長家鄉有個「博士村群」 4村出36名博士(圖)

 2009-11-10 06:59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瀏陽北區4個村出了36名博士,大學生佔總人口的1/8,村民都以讀書為榮


現在,從窮旮旯飛出去的羅偉平博士兄弟為父母在家鄉蓋起了漂亮的小洋樓。

瀏陽市素有東、南、西、北區之分。一直以來,北區就有無論貧富,以培養子女讀書為榮的傳統。新中國成立以來,位於這個片區的沙市鎮沙市社區、秧田村,龍伏鎮焦橋村分別培養大學生850名、614名、477名,差不多佔到村總人口的 1/8。其中,沙市鎮秧田村有博士12名,龍伏鎮焦橋村與尚埠村分別有博士12名、7名,淳口鎮楊柳村有博士5名,成為有名的博士村群。現任北大校長周其鳳就是從龍伏鎮尚埠村走出去的。

連日來,記者分別深入到這些博士村,探尋這裡的教育"秘訣"。

A 就是討米也要送孩子讀書

走進秧田村羅偉平博士家時,他的母親王解花正在菜地裡收黃豆。今年56歲的王解花顯得比較蒼老,"年輕時苦啊!"她說。王解花的兩個兒子都考上了大學,小兒子還讀了博士。她說,孩子們讀書時,家裡非常窮。為了送孩子讀書,她與老伴除了種田,還特地種了兩畝冬瓜,每年養10多頭肉豬為孩子們掙學費和生活費。為了多掙幾個錢,兩畝冬瓜都是自種自賣。"一天到晚,不管是晴天,還是下雨,都在外面。"她說,有一年暑假,學校馬上就要開學了,家裡卻沒有一分錢,她只好向別人借,卻沒有借到。回到家中,她哭了整整一個晚上。第二天一大早,她就跑回娘家,為孩子們湊齊了學費。

" 就是討米也要送孩子讀書!"該村村支書羅澤及說,在北區,像王解花這樣苦心送孩子讀書的例子舉不勝舉:該村羅澤潤患有腎結石,幹不了重活,家裡全靠妻子打工掙點錢,但他家兩個孩子一個考入清華大學,一個考入煙台大學。在焦橋村,瞿志民、袁喜梅夫婦靠務農、打零工生活,但他們的3個子女全部考上了重點大學,兩個女兒還考上了研究生。"就是砸鍋賣鐵,也不能讓一個孩子輟學!"瞿志民這樣說。

B 北大校長是他們的榜樣

"其鳳,人如其名,他是一隻鳳凰,一隻從我們這個山溝溝裡飛出去的金鳳凰。"在龍伏鎮的尚埠村,只要說到現任北京大學校長周其鳳,村民們一定會滔滔不絕地向你講述他當年艱難求學的歷程,並把他不向困難低頭、不懈進取的精神作為孩子們學習的榜樣。

村民們介紹,周其鳳讀書時,由於家庭經濟拮据,經常拖欠學費。有一次,周其鳳拿走家裡僅有的一隻銅壺去學校,想以此抵學費。母親追出來,周其鳳因恐慌把銅壺丟進水塘裡。還有一次,他放學回家,發現母親病得很重,弟弟哭著埋怨他,說母親是為他交學費急成重病。周其鳳聽後一邊哭一邊跑出家門,躲進村後山林。母親請全村人舉著火把敲鑼打鼓才找到他。就是在這種困苦的環境中,周其鳳最終以優異成績考入北京大學化學系。

在採訪中,記者發現,無論在哪個村,村民都會將那些家庭困難而勤學不輟的大學生們作為孩子們的榜樣,並鼓勵他們好好讀書。很多村民更是以身作則,鼓勵孩子讀書。焦橋村村民焦東華家中出了一個博士、一個重點大學大學生。焦東華說: "孩子們讀中小學時,他們晚上寫作業,我就在旁邊陪著。"他把最簡單的道理用行動告訴孩子,告訴他們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能做的。

不少家庭雖然在孩子們讀書時條件艱苦,但孩子們考上大學參加工作後,都會拿錢改善家庭條件,這些也成為當地孩子的榜樣:要改變現狀,還是要先將書讀好。

C 讀書娃比誰家燈熄得最晚

秧田村婦女主任李春英的兒子也是該村大學生之一。她說,當時,與兒子一起上小學的夥伴有13個,其中有11個考上了重點高中,有9個最終考上了大學。在讀中學時,孩子們晚上做作業做累了,往往會跑出門看一看,只要有夥伴家裡燈還亮著,他們就會不聲不響回到屋子裡繼續複習功課。很多時候,孩子們都是在父母的一再催促下,才肯上床睡覺的。

沙市鎮文光中學校長李延祿說,"世界上沒有天才,成功等於1%的天分加99% 的汗水"這句話在這些村的學生身上反映得特別明顯。這些孩子的智商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是,他們特別能吃苦。羅澤及表示,這裡的村民們都有一個共識: "窮不讀書,窮要不斷;富不讀書,富不長久。"村民們將智力投資看得很重,不少家庭都因孩子讀書欠過債或正在欠債,瞿志民、袁喜梅夫婦現在就欠著三萬元債務。

D"讀書無用論"在這裡沒有市場

在瀏陽北區,誰家掙錢多、誰穿著時髦並不讓人眼熱,而誰家孩子的成績好、肯用功才令人稱道。村民們見面,談論的中心話題也常是孩子的學習情況,重視教育已成為這裡的獨特民風。焦橋村村主任焦乃武說,幾十年來,很多村民寧可不蓋房子、不置產業也要送孩子讀書。不僅如此,村民們對於投資辦學也有著極高的熱情。 2004年,焦橋村與塅裡村合併,由於生源倍增,原有辦學場所無法滿足教學的需要,村民們無償捐地 22畝遷址重建學校,並自發捐款,每個家庭最少也捐了200元。

羅澤及告訴記者,他們村每兩戶人家中,必有一家有大學生。由於目前大學生就業形勢比較緊,社會上出現了新的"讀書無用論"。但是在秧田村,還沒有出現一起讓孩子輟學打工掙錢的現象。很多家庭寧可少為女兒置嫁妝,也要送她去讀書。他驕傲地說,他們村的孩子即使是出去打工,也是干對素質要求比較高的活兒。

E 大學生為家鄉建設出錢出力

在四個博士村,有一個約定俗成的習慣,村裡每考上一個大學生,村裡總會敲鑼打鼓上門祝賀,送上大紅獎狀及一到兩百元不等的獎金。而從這裡走出去的博士和大學生,在改善自己家庭條件的同時,也特別熱心村裡的公益事業。在羅澤及心裏就有著一本賬:村裡修小學,從這裡走出去的大學生及老闆們捐了近30萬元;村裡修水泥路,他們捐了200多萬元......在焦橋村,有兩名走出去的大學生分別為村裡的公益事業捐了 100萬元、50萬元。

在楊柳村,僅2006年,從這裡走出去的博士、大學生就為該村投入上百萬元用於基礎設施建設。不僅如此,這些博士、大學生們還積極為家鄉發展出謀劃策。該村博士、大學生帶動著上百名村民常年在外務工,勞務經濟年收入上百萬元。他們向村委會建議立足村上山地多的特點,考慮成片開發茶林、果園,待茶林、果園挂果後,分給困難戶確保生活來源。該村肖利民博士表示,自己能有今天,多虧了家鄉的養育之恩。家鄉暫時有困難,作為在外的遊子沒有理由不支持。


来源:長沙晚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