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獅守門納吉避邪
過去,我奶奶家在南運河邵公莊橋南,胡同對面是自來水廠高高的圍牆,我們都叫它「自來水大牆」。小時候,沒有什麼玩兒的地方,沿著「自來水大牆」一路瘋跑,向南,再向西,不久就看見自來水廠門前的一對兒石獅子。跑過去,爬到獅子背上坐一會兒,蒙住獅子眼,摸摸獅子口,一次「遊歷」便算是滿載而歸。我的父親也有這般記憶,因為那獅子也曾是他童年最愛的「玩具」。幾十年之後,這對獅子已經「搬家」坐在了建設路上,依舊是那敦厚的神情看著過往的行人,只是再沒有頑皮的孩子爬上它的背,蒙著它的眼,撫摸它的口。
芥園水廠門口的這對石獅子相傳是清代水西莊的舊物,曾經住在附近的80歲老人回憶,那對獅子在他們小時候就有,具體獅子是從什麼時候坐在那裡的,誰也說不清。獅子彫刻非常精美,具有明顯的「北獅」造型特點,端莊、憨態可掬,表情很生動,不似故宮石獅那般威武凶悍,而是微笑著,所以小孩兒從來不覺得害怕。
這對獅子在過去小西關一帶很出名,老居民都記得其中一隻獅子背後有一塊與眾不同的「印記」。那是在雄獅脊背的左側,有一塊長約30厘米,寬約10厘米的長方形。有的老人說,這個長方形是當年彫刻師故意留下的印跡;也有的老人說,小時候曾聽說那個位置的石塊是可以取下來的;但更多的老人說,這個特殊記號與一段「南蠻子憋寶」的傳說有關。
有這樣一個傳說————
「南蠻子」偷盜神獅
老天津人,喜歡將從北方來的外地人叫「侉子」,把從廣東、福建等地來天津做生意的,稱做是「南蠻子」。廣東、福建的商人聰明,善於做生意,經營多年後大多積聚了很多財富,舊天津人就認為是「南蠻子」聰明、有眼力,把天津的寶貝「憋」了出來,並且帶回了家鄉,所以人家「南蠻子」賺錢了,而剩下的天津人就失去了賺錢的機會。這種說法明顯帶有推卸責任的意味,是當代天津人不足取的心態。咱們話說回來,再講這段「南蠻子憋寶」的故事。
傳說這對獅子是皇帝下旨讓御用工人專門為水西莊彫刻的。安放在水西莊那天,正好是文殊菩薩的生日,菩薩從這裡經過,一陣風吹起,把蓋在母獅子上面的大紅綢子吹落了,正好讓文殊菩薩的坐騎獅子看到。於是乎,坐騎獅子記住了這個地方,每當月圓之夜,就到水西莊來找石獅子玩耍。而石獅子一看到坐騎獅子,就會幻化成一頭真獅子,陪它到南運河裡面戲水。天亮以後,坐騎獅子就變成石獅子的模樣,端坐在水西莊的大門口,一起守門。文殊菩薩的坐騎獅子每個月要在人間玩兒三天,然後就回天庭,等待下一個月圓之日再來玩兒。
南運河邊兒的百姓幾乎都知道這個傳說,人們敬畏神明,也愛惜石獅子,有人半夜在河邊看見了獅子在戲水,都趕快閉上眼睛裝作沒看見。有了神獅的護佑,南運河兩岸的百姓生活富裕、豐衣足食。
不久,人們發現胡同裡多了個走街串戶收舊物的「南蠻子」,日常不值錢的笤帚、水瓢,都讓「南蠻子」當做寶貝一樣收走了。可是說來也奇怪,這「南蠻子」收走了這些笤帚、水瓢之後,原本富裕的小康家庭就不再那麼殷實了,做買賣家的生意也不如原來好了。百姓們私下裡面都說,這「南蠻子」眼睛毒,把咱們天津人家裡的寶都「憋」走了。
於是,有人提醒,這「南蠻子」別是看上了水西莊的神獅吧。百姓們趕緊自發組織起來,等到月圓之夜要悄悄地「 保護」神獅,不能讓「南蠻子」憋走。到十五當天神獅下凡的日子,百姓們一連十多天都沒看見「南蠻子」走街串巷,又等了兩天,神獅依舊安然無恙,負責巡查的百姓還報告說半夜聽見了運河邊兒獅子戲水的聲音,大家稍稍鬆了口氣,覺得「南蠻子」可能去別的地方「憋寶」了。負責守著石獅子的趙二連著兩天沒睡好,這會兒已經到了第三天,就瞇縫著眼睛打了個盹兒。一覺醒來,趙二發現「壞了」只見公獅子背上被摳掉了一塊兒長方形,裡面露出黑黑的一個小洞。德高望重的老者一看,便搖頭嘆氣:「完了,這神獅也讓‘南蠻子’憋走了。神獅原來藏在石獅子肚子裡面,現在背上讓人剖開了,神獅見了光,就讓‘南蠻子’帶走了。」從此,人們再也聽不到南運河裡獅子戲水的聲音,而石獅子守衛的水西莊也漸漸衰敗,失去往日繁華。後來,人們找工匠把石獅子背上的這個缺口修補上,但長方形的印跡卻怎麼也抹不去了。
今人石獅常錯擺
獅子原產於非洲、南美和印度,何以成為中國人的「鎮宅之寶」呢?
獅子進入中國,可以追溯至西漢時期。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國與西域各國的交往,中國人第一次看到獅子,並沿著張騫開通的絲綢之路,把獅子帶進了中國。《後漢書·西域傳》曾文,「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安息國)遣使獻師(獅)子、符拔。」是說遠在西亞的安息國(相當於今伊朗)派使臣給當時的漢章帝送來罕見的禮品:獅子和符拔(一種形麟而無角的動物)。這在當時的國都洛陽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從此,獅子這遠道而來的「客人」開始走入中國人的民俗生活,不僅受到禮遇,而且國人對它厚愛有加,尊稱之為「瑞獸」,與中國傳統的獸中之王老虎幾乎不相上下。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也稱「獅子出西域諸國,為百獸長。」
而獅子的地位尊貴,更得益於佛教傳入中國。佛教將獅子視為莊嚴吉祥的神靈之獸而倍加崇拜,把佛家說法音聲震動世界、群獸懾服稱之為「獅子吼」。在五臺山的許多寺廟中,都供奉著騎獅子的文殊菩薩像。獅子有了這等威嚴,因此在漢唐時的帝王陵墓、貴冑墳宅前開始出現了石獅的蹤跡。但當時只限於在陵墓墳宅前擺放,作為神道上的神獸,常與石馬、石羊等石像排放在一起,用以震懾,使人產生敬畏的心理。這時的石獅子還沒有進入民間百姓生活,在形制上也與後來守衛大門的石獅子有明顯不同的特點,石獅子雕像下面沒有高大的石頭臺座,這在漢唐古石獅遺物中可以看見。
石獅子走向民間,成為守衛大門的神獸,這種習俗大約形成於唐宋之後。據考證:唐朝京城的居民多居住於「坊」中,這是一種由政府劃定的有圍牆、有坊門便於防火防盜的住宅區,其坊門多製成牌樓式,上面寫著坊的名字。在每根坊柱的柱腳上都夾放著一對大石塊,以防風抗震。工匠們在大石塊上彫刻出獅子、麒麟、海獸等動物,既美觀又取其納福招瑞吉祥寓意,這是用石獅子等瑞獸來護衛大門的雛形。
在古代,設置石獅子有一定規矩。石獅,既作為藝術裝飾作用的守衛之神,又能顯示主人身份的高貴。一般門東邊的獅子,腳邊踩一隻繡球,象徵威力,為雄獅,俗稱「獅子滾繡球」;門西邊的則腳下撫一隻幼獅,寓意子孫昌盛,為母獅,俗稱「太獅少獅」,這已成為一般建制。獅子頭部的鬈毛疙瘩卻不得隨意彫刻,鬈毛疙瘩的數目,是象徵封建官府等級的標誌,其數量越多,則主人官位品級越高。一品官、或公、侯等府第前的石獅頭部有十三個鬈毛疙瘩,謂之「十三太保」,一品官以下的石獅鬈毛疙瘩,則要逐級遞減,每減一品就要減少一個疙瘩,七品官以下人家的府第就不准安放這種石獅。
獅子底座花紋的彫刻也有學問,正面彫刻瓶、盤和三支戟,象徵著「平升三級」;右面刻有牡丹和松柏,象徵「富貴長春」;左面刻的是「文房四寶」,象徵「文采風流」;背面彫刻「八卦太極圖」,象徵著「鎮妖驅邪」。
如今,很多公司、飯店、企業甚至私宅門前都喜歡擺放石獅子,但常常有人把兩個石獅子的方向擺錯。特別是那些現代設計的新獅子,由於比較難以分辨雌雄,擺錯位置的情況就更為多見。無論房子的朝向如何,擺放的方法可以從門內向外看,「左雄右雌」就不會錯了。
天津名獅
北寧公園的金代石獅
原致遠塔前面,現致遠塔院內的這一對金代石獅,通高約2米,昂首,前肢直伸,後腿盤曲作趺坐狀,挺胸收腹,造型清秀,挺拔有力。其墩座題銘為:「內邱縣古城村賈道者,運造石獅一對,於本村普利院。助緣人共同獲福,西立王氏、孫劉氏、劉大郎、王維那。古城村宋維那。邢臺縣潭村葉方、葉四郎、李通。南和縣助緣人等,普利院僧惠鑒,上靳妙音上下法脊祖師一院。大金承安二年八月十五日,了畢記,潭村石匠張光造。」由此可見彫刻年代為金承安二年(1197 年),1918年建天津博物院時由河北省內邱縣運至天津,是天津現存彫刻年代最早的石獅子,現為市級文物保護。
張園門前石獅
天津張園在鞍山道67號,建於1916年,為清末湖北提督、山西榆次人張彪的私宅。張園門前的這對石獅很少被人注意到,而石獅的年代也不得而知。但從石獅的造型本身而言,沒有臺座,較符合漢唐時期石獅的風格,等待進一步證實。
李純祠堂石獅
李純祠堂也稱「津門莊王府」,在南開區白堤路。民國初年李純曾任江西都督,利用搜刮的民財,將北京西直門外原明代大宦官劉瑾的府邸買下,拆卸後運津重建。李純祠堂正門兩側,有石獅一對,高大威武,是現存本市清代石獅的上乘之作。
天後宮石獅
天後宮原來的一對石獅子,左邊為明代原作,右邊的一尊是20年前由外地製作運到天後宮的,兩尊石獅的神態、高度、造型、體積均存有差異。現在右邊石獅為近年根據左邊明代石獅重新彫刻配對。
獅子林橋石獅
2004年,獅子林橋整體抬升工程竣工,70多個形態各異的銅獅雕塑爬上了橋欄,加上獅子浮雕,橋上的「獅子」多達1000餘個,成了名副其實的「獅子林」。
- 關鍵字搜索:
-
石獅
來源: 城市快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本文短網址: http://m.kzg.io/b51K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