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談中國:教育到底是為了培養什麼樣的人?

前不久筆者看到這樣一幅漫畫,畫的是一匹小馬的苦惱,小馬哭喪著臉心想:"我只想做一匹普通的馬,父母卻希望我成為小神馬。每天把我圈在家裡,給我"講道",他們的想法我可以理解,可是一味地禁錮與約束,恐怕我連一匹普通的馬都不如了。"

所有的學習理念和學習成果的最終展示就是考試分數

這匹小馬就是暗喻我們現在的學生,在我國,適齡兒童從入學開始就接受了應試教育,所有的學習理念和學習成果的最終展示就是考試分數。 "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在這種狹隘的教育目標和單一的教育手段指導下,孩子的個性發展從小就必然受到忽略,能力就沒能得到很好的培養。

而當前,世界各國公認的教育最重要的目標是培養創造力和協作力,這些能力的培養,需要寬鬆、民主、自由、豐富多彩的教育氛圍。而在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的封閉禁錮環境中,我們的孩子成了學習的奴隸,失卻了發揮自身創造力和學習主動性的權利,所以創新能力不強。

也許,有人一談到教育改革、教育理念的轉變,就以中國的特殊國情來搪塞,這是一種詭辯,難道我們的教育就這樣一直延續下去嗎?應試教育的硬傷就這樣讓它一代一代的傷著,不去醫治嗎?

教育到底是為了分數還是為了能力的培養?這樣的問題答案不言而喻。教育理念的轉變,培養學生能力的教育不僅關係孩子的學業和將來就業,而且直接關乎中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不客氣的講,我們現在的教育,已經直接或間接阻礙了中國人問鼎諾貝爾獎的步伐。

溫家寶總理的教育調研,已經明顯體現出國家領導者對教育現狀的擔憂,教育要符合自身發展規律的要求,教育要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教育要符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人才的要求,教育要符合以人為本的要求。總理的這"四點要求"就是要求解放思想,加快教育改革步伐,改變教育落後的現狀,這要求非常及時和必要。

註:《中國人談中國》的文章不代表BBC的立場和觀點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楊亞軍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