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心酸:加拿大的中國移民的生存狀況
根據中加兩國政府於1994年底達成的協議,凡是符合加拿大移民局移民標準的中國大陸人士,無論身在何處,均可向加拿大移民局提出移民申請,被批准者即可獲得加拿大移民局的入境簽證,進入加拿大,成為合法的加拿大永久居民。一石激起千層浪,於是,移民加拿大從1996年後在中國大陸迅速變得異常火熱起來。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這些大陸精英們移民加拿大後,除在最初幾個星期裡會給親友們寫寫信或打打電話發發伊妹兒,浮光掠影或高談闊論地向親友們報告一些初到加拿大的新鮮見聞外,面對太平洋東岸親友們的熱情詢問和呼喚,他們大都報以沉默。
沉默實際上成為加拿大新移民最多的選擇。這段沉默的時間到底有多長很難說,有的幾個月,更多的是幾年,甚至十幾年。為什麼要沉默?讓我們把鏡頭對準溫哥華,來看看一幅幅中國大陸新移民在加拿大這座城市生活和工作的真實畫面。
"天堂"裡飯碗難找
加拿大也是實行每週四十小時的工作制,但那裡讓急著找工作的人心煩的是節假日特別多。有人算了一下,一年一個政府公務員,真正工作的時間只有240天左右。
600位大陸電腦專才應聘一個普通職位
以電腦工程師身份來的大陸技術移民,到加拿大後,如果英語尤其是口語好的話,再加上有工作經驗,短則幾個月,長則半年一年,一般都能找到接近自己專業的工作。可是正因為對這種專業人才需求量多,來的這類專才也多,工作職位的競爭也很激烈。
BC一族是溫哥華一家中文網站,去年9月,該網站的一批華人技術骨幹突然"反水",由於需要招兵買馬,在本地中文報紙上打了個小廣告,招聘一位計算機專才,月薪不超過3000加元。結果卻令人大吃一驚。
"收到的求職簡歷竟有六百多份,全是大陸來的人。"該網站市場部經理親口告訴筆者。他也是一位中國大陸到美國的留學生,後來移民到加拿大。"你看了這些簡歷,心裏會感到難過,他們當中許多人在國內的工作背景和經驗比我要強多了,可都窩在這裡打零工,有的根本就沒工作。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大陸精英在這裡浪費著!"
理工專業:一身才華無處"兜售"
學機械、建築和其他工科專業的大陸新移民,要在這裡找工作,也遠遠不像移民公司所宣傳的那麼容易。
闕先生,大陸福建人。80年代末從大陸去英國留學,在英國一所著名大學拿到地質學博士學位後,於七年前移民來到溫哥華。由於學的是冷門專業,工作並不好找。他及時調整自己,一心一意做保險推銷,幾年辛苦和堅持不懈,終於換來成功。
羅滿,入境後定居溫哥華至今一年多了,一直沒有找到對口的建築專業,曾在一家中餐館裡打工,最近半年一直在溫哥華最大的一家洋人巧克力廠的流水線上分撿包裝各種巧克力產品。廠方已經告訴包括他在內的大部分"短工們",一過聖誕節,巧克力生產的忙碌季節也就結束了,大家都暫時layoff,就是中國大陸下崗的意思。
武先生,山東一家高校機械設計專業畢業生,移民前是濟南一家大型公司的設計室技術科長。來溫哥華一年多,也是先走進住處附近一家中餐館,打工幾個月,"感覺度日如年,你說這叫什麼移民?可算是把我在國內的大好前程徹底毀了。"
凌毅,90年代中從福州大學會計專業畢業,移民前在福州一家證券公司工作,由於不想繼續干會計,正在本地一家理工大學就讀計算機專業,為將來找熱門工作做準備。
文史專業:滿腦思想無從展開
那些在大陸時學的是哲學、政治、中文或英語等社會人文專業的新移民,要在溫哥華找適合自己專業的工作,難度更大。
譬如,在中國大陸是學哲學或政治的,到溫哥華搞研究還是教學呢?可教東方哲學你教不了,教西方哲學不夠格。
如果在中國是學中文的,即使你是博士,即使中文已成為溫哥華的第三大應用語言,你也難有用武之地。當然可以教人學中文,不過,能教中文的華人可是太多了。去報社當記者?有可能,但最可能讓你先當校對,能當校對也就很不錯了。在溫哥華,有大陸人士辦的報紙,不過與有港臺背景的相比,影響力太弱,這樣的報紙,又如何雇得起你?
英語專業:這碗飯也不容易到手
在中國大陸高校學英語專業的人士,即使是大陸某一高校的英語教授,甚至是有著述的英語語言學家,在加國移民官的有意挑剔下,也很難通過面試。但是如果你學的是英語專業,後來又幹上了記者、編輯、貿易、金融或其他王二麻子專業,申請被批准的可能性就大多了。
一旦你能移民來加拿大,你的英語再好,那種語感也好不過英語國家裡的十幾歲的孩子。實際上你也只能先去中餐館或車衣廠打工,與此同時,最好是趕快"回爐",進本地某家大學重學別的熱門專業。
有位朋友是位學英語專業的。曾在中國大陸開過翻譯公司,到了溫哥華也想去翻譯公司瞅瞅。那是家華人翻譯公司,給了他一份長達39頁的法律文件讓他翻譯,講好報酬是600加元。這位朋友做得也快,四天就給搞出來了。不過那家翻譯公司把英文翻譯件拿到手後,一會兒說這處翻譯得不對,一會兒說另一處也需要修改,後來又說要找人重譯,就這樣一直拖了兩個多月,這才把600加元的報酬用支票交到他手上。這位朋友從該翻譯公司要來別人的重譯件,想學點高招,結果一看,沒有找出多少大改動的地方。
沒有工作的活法
在長時間找不到工作,眼看著自己或一家人就活不下去的時候,有這樣三條對策:對策一可以保證生存不是問題。吃:溫哥華有數十間每天免費供應流浪漢吃喝的慈善機構。睡:可以向政府申請福利,每人每月幾百加元,足夠租間像樣公寓住,也足夠買普通食品吃。穿:到處都能找到別人扔掉的衣服,有些衣服還相當新。行:那就別指望擁有自己的汽車。對策二吃飽喝足以後,如果底氣回升些了,不妨繼續求職。對策三如果就是找不到工作,那麼趕快變賣東西湊盤纏或向人求助打道回府吧。
筆者多次去過溫哥華的一些慈善機構,只見有洋人在那裡享受這類福利,極少見亞洲人,更從未見過華人。只聽說過確有堅持不下去,最終打道回府的大陸新移民。
"天堂"裡的謀生方式
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裡的主人翁王啟明,先在中餐館打工,後來是靠開車衣廠發了財。該劇形象地反映了現實中大陸海外留學生或移民的生存方式,只是發財的例子仍屬鳳毛麟角。"男的中餐館,女的車衣廠",已成了海外華人的順口溜。
中餐館裡的高工
中餐館在世界各個角落長盛不衰。到中餐館去洗碗刷盤子打雜工,幾乎是絕大多數海外留學生生活經歷的必修課。
可中餐館也是工作時間最長,工資待遇最低的角落。一位多年前從北京移民的大陸女士經過千辛萬苦,前幾年把在北京當高級工程師的丈夫也按夫妻團聚類別申請移民到了溫哥華。此時這位高工已年過五旬。五年裡,他一直就在溫哥華的中餐館裡當雜工,每月報酬一千加元上下。高工很滿足,因為他很清楚,他這樣的年齡和專業,在這里根本無法找到在北京時那樣的工作,只要工作穩定,堅持上十年,就可以退休,穩拿一份聊可生存的養老金。
溫哥華的華人移民有個說法,"你想害一個人,就讓他去開中餐館。"由於中餐館太多,競爭很激烈。溫哥華的幾家中文報紙上,中餐館招徠客戶的廣告最多,中餐館轉讓的廣告最多,中餐館聘人的廣告也最多。
車衣廠是許多女移民的惟一選擇
海外的華人車衣廠,數量之多,大概僅次於中餐館。車衣廠是廣東話,就是服裝廠。這類車衣廠為一些從中國大陸偷渡出來的女同胞提供了生存機會。
一對從福建來溫哥華的技術移民,女方在大陸時也是理工科專業的本科生,但是移民到溫哥華後就什麼都不想了,連政府的免費英語培訓班也不去上,到現在為止,還是一心一意只在車衣廠打工。她有她的道理,兩個人中,如果總要犧牲一個,讓另一個有機會更上一層樓的話,那就犧牲我好了。
從小工到佣人
不願意進中餐館的男子漢,可打各種長短期零工。這類僅靠體力就可以做的長短零工很多,這一撥招工沒趕上,過不久還會有下一撥機會。不願意進車衣廠的女同胞,可以去給洋人當服務員或給華人當佣人。一位原在福建泉州一證券公司工作過的先生,因為有點積累,寧肯省吃儉用,也不去中餐館打工。"我來這裡是求發展,不是求生存的。要求生存,我可以隨時回我的證券公司。再說,你一天十多個小時在中餐館裡打工,哪有時間和精力幹別的想別的?與其走進中餐館,不如走進圖書館。"他還是去學校讀書去了。
與"天堂"的距離
在加拿大今天的社會舞台上,扮演主要角色的除了最早幾代移民的白人外,是那些已在本地多年的老移民。中國大陸人期望不久在加拿大有所表現,還只是夢想。
英語關是第一難關
英語關是攔住中國大陸技術移民在加拿大生活和成功的第一關,也是最大一關。
有一個從大陸來的年輕技術移民,以為自己的英語已經很不錯,來到溫哥華後,只奔當地大型企業和政府機關求職,以為自己很快就可以打入主流社會。但在一段時間的屢屢碰壁之後,就由不服氣變得沒脾氣了。
資金關要十年辛苦
要創業需要起碼的資金。那麼資金關在這裡就像實實在在的銅牆鐵壁。
有些中國大陸來的新老技術移民,經歷過給人打工受盡白眼的滋味後,千方百計地自己做起了小生意。開小店一般需要五到十萬加元左右的投資。就算從到這裡後的第一天開始工作,每月工資三千加元,除去生活消費,每月可淨剩一千,算下來,這筆本錢至少需要拼上五到十年的辛勞。老華人們那句"前五年打基礎,後五年有所發展"的話,不是沒有道理。
人際關是常識關
"洋人和華人之間的文化差異太大了,很難溝通。"這是最常聽到的回答。
語言是一方面,錢也是個問題。常識是,請洋人時應當講點起碼的禮節。比如約對方在餐館見面,那就意味著要請對方吃飯。約在哪個咖啡館見面,少不了要請對方喝杯咖啡。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明顯就是失禮。許多新老移民因為手頭拮据,就不敢請洋人在這類地方見面。但你想融入和崛起在洋人佔多數的主流社會,你不主動,洋人不會主動。
思維方式關就是洗腦
英語進步慢,資金積累慢,人際關係少等等,都與一個人的思維方式有關。港澳臺來加拿大的技術移民,就整體素質而論,要比大陸的技術移民素質高。這三地人士更可貴的是腳踏實地的精神。有人說,一個從這三地移民來加拿大的博士,下了飛機後,第二天就可以去洗碗刷盤子,扛大包打雜工。相比之下,一個大陸來的普通學士,卻會扭捏作態上好多天,直到餓得臉都青了,這才屈尊降貴。思維方式的轉變,更曠日持久。
"天堂"很精彩也很無奈
當年在中國大陸是精英,與大多數國人相比,社會地位不低。新移民們,在沒有好消息的情況下,只有保持沉默。沉默之餘,他們在思考,移民加拿大,到底來幹什麼。
中國移民市場高達百億美元
毫無疑問,在這撥方興未艾的中國大陸移民潮中,眾多在加拿大註冊的移民公司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在中國大陸的移民公司收費多少?1996年到1997年時,深圳的一般價格是每個主申請人6000美元,1998年後,由於眾多移民公司介入,價格開始下降到每個主申請人收費5000美元甚至更低。目前各地價格大都在每人3000美元左右。據統計,目前想出國的中國大陸人已經達到幾百萬。如果有五百萬中國大陸人士都想移民,每人都通過移民公司代理,每人的代理費僅收2000美元,那麼這就是一個高達百億美元的巨大市場。
為快樂而痛,為希望而痛
我們省略掉被採訪者的姓名和背景,把他們的部分困惑和迷茫,也把他們的希望記錄下來。
悲觀者:"我總覺得這一步好像走錯了。當初不應該出來。在國內那麼好的工作,那麼好的生活條件,為什麼還要出來?出來了,找不到工作,只好到餐館給人打工。"
"難道說我們在這裡的價值就是去中餐館打工或是去車衣廠做衣服嗎?"
"出國是一種榮耀,為這種虛榮出來真不值得。"
"有時候回頭想想,國內那些原來的同事,覺得他們不跟風移民出來,真是很明智。自己這樣做看來是錯了。放棄那麼好的條件,到這裡來給中餐館或是車衣廠打工,這樣做有什麼價值?"
樂觀者:"出來是為了回去,我們的價值是在中國大陸。"劉先生斬釘截鐵地說,目光裡透露出堅定。他原在上海一家機械廠任技術廠長,已經來溫哥華半年,至今並沒有找到適合的工作,只好到一家中餐館打雜工。
"我們有準備,大不了艱苦上幾年,情況肯定會好轉。""再怎麼比,這裡總好過我那個地方,起碼空氣是清新的。"
"不是說嗎?每個新移民有這個過程。中國人口太多了,看著心裏就煩。"
移民加拿大,很難用簡單的"對"或"錯"來評價。目前已經置身加拿大的中國大陸移民們,有人感到失落,也有人感到幸福。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無奈
移民對一個人或一個家庭而言,總是意味著遷移和動盪,面對重新扎根一片陌生土地,重新開拓家園,需要付出辛勤努力和巨大代價,對中國大陸人士而言,移民更意味著一種完全不同的新生活的開始。
據瞭解,現在有相當大一部分人想回中國大陸發展,因為在世人眼裡,中國大陸現在實際上已是巨大市場的代名詞。他們正在瞪大眼睛找機會。
有對來加拿大十多年的北京夫妻,女方已是溫哥華一家中學的教師,男方在溫哥華的一家中文電視臺當導演,兩個孩子在學校讀書。一家人的生活充實而忙碌。然而,在物質生活得到極大滿足之後,兩人卻產生了一種強烈的精神渴望,希望做點更有意義的事--拍一部反映在加拿大的中國大陸移民系列電視片。
2000年10月底,由中國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會同中科院,清華、北大和另外幾家中國企業,特地組成一個招聘留學人才、引進技術項目的工作團,專程赴美國和加拿大招聘留學生回國內工作。在那次洽談會上,準備了幾十把椅子,但卻來了一百多人,偌大的會場根本不夠用。
- 關鍵字搜索:
-
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