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荊楚文化的產生與楚辭

 2009-09-09 06:5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荊楚文化因楚國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春秋時期在江漢流域興起的一種地域文化。

荊楚部族的興起
楚,也稱荊楚,春秋時代的這個國家為什麼叫做"楚國"呢。"楚"本是一種灌木的名稱,也叫做"荊",在南方江漢流域的山林中極 為常見,可用作薪柴等多種用途,人日常離不了。於是遠自商代時,北方中原人就以荊楚來稱呼江漢流域的南方地區和南方部族,比如《詩經•商頌》中說的"維女 荊楚居國南方"。但是,構成楚民族主體的,卻並不是江漢流域的土著,而是原居北方的祝融部落的一支(楚人奉祝融為始祖),這支部族遷移到江漢流域,不斷地 與周圍的土著民族(九黎、三苗的後裔)相互融合,發展成為一支強盛的荊楚大族。

荊楚部族在與北方商王朝的對峙中也吸收了先進的商文化,為自身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周朝初年,轉投周王的荊楚族得到了中原王朝的支持,從而建立起自己的國家。從春秋開始,楚國迅速強盛起來,尤其是到了楚莊王時,楚吞併了周邊的許多小國,成為一方大國。

先抑後揚的楚文化
楚地是一個歷史的地域概念,大體上以今湖北全境和湖南北部為中心,向周邊擴展到一定的範圍。當北方有炎、黃部落在創造中原文明的時 候,南方江漢流域也興起了九黎部落,並創造出了大溪、屈家嶺文化等早期楚文化。然而這之後,隨著九黎部落被炎、黃部落擊敗,以及後期的三苗部落被更強大的 中原部落所征伐,楚地文化逐漸消沉了。楚地文化落後與中原的另一個原因是江漢流域多山林水澤,各氏族部落不能像中原地區的氏族部落那樣較快地由採集和漁獵 轉入農耕和畜牧,這種生產力的緩慢發展相應地限制了文化的發展速度。因此,當北方已經出現了夏、商等奴隸制國家後,南方楚地仍停留在原始的父系氏族社會階 段,散居的各氏族部落屢遭中原勢力的壓迫和征伐。但就是在這種持續千年的蠻荒背景下,逐漸孕育發展出楚民族以及其後的楚國家,並成為當時中國南方各部族融 合的中心。楚人借天時、地利融匯了中原文化和南方土著文化,開創了獨具異採的楚文化。

楚文化的奇葩"楚辭"
"楚辭"這一名稱起於西漢。它有兩種含義:一是詩體名,指戰國後期由屈原等楚國詩人以楚地民間語言和民歌為基礎創造的一種詩歌載 體;二是詩歌總集的名稱,由西漢劉向輯錄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以及後人模擬的作品,名為《楚辭》。由於屈原是楚辭的開創者,他的作品在質量和數量上都是最 有代表性的。後人提及楚辭無不言屈原的代表作《離騷》,並常以"騷"或"離騷"作為楚辭的代稱。

楚辭的產生離不開楚地特有的民間習俗。江漢水鄉,民間巫風盛行,土俗尚祠祀歌舞,而且這一帶很早就流傳著有別於中原地區的楚地 民歌,這些因素都是楚辭得以產生的基礎。雖然在《詩經》這樣一部廣泛採錄周初到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四方各國民歌的總集中,幾乎沒有收錄楚地民歌(原因大 概在於楚一向被中原王朝視為蠻夷,楚地方言也難以被中原人接受等),但僅從各方典籍保存下來為數極少的楚歌來看,其內涵豐富,敘事抒情都極富浪漫主義色 彩,對楚辭的影響之深遠不言而喻。

楚辭被喻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對於其後產生的漢賦更有直接的影響。"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的楚辭,與其他楚文化精華一起,構築起瑰麗奇異的楚地文明。




来源:網際網路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