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蒙古面面觀

作者:岑逸飛  2009-08-10 12:49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2
    小字
在中國歷史上,漢朝前,蒙古地區的主要居民是匈奴人,但隨著匈奴被西漢擊潰,這地區先後由鮮卑、突厥、回紇、契丹等民族聚居,唐代時才有蒙古人遷入該區,開始佔據蒙古高原。

蒙古人初時受遼金統治,而隨著金朝衰落,蒙古人領袖鐵木真在十三世紀初統一蒙古各部落,被尊稱為"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

如今提起蒙古人,總使人想起成吉思汗,以及毛澤東寫的詞〈沁園春·雪〉,說到"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昔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鵰。"

古人對帝王的讚頌,有所謂"文韜武略",而毛澤東評價歷代帝王,對秦始皇、漢武帝的評語是"略輸文采",意謂武略超群,而文韜不足;至於成吉思汗,毛澤東顯然認為他只是一介武夫,文韜交白卷,"只識彎弓射大鵰",語帶輕蔑之意。

這"一代天驕",確是武功赫赫,當年統一蒙古,帶領一支強大的騎兵隊伍,東征西討,攻滅西遼和中亞的大國花剌子模,一直打到歐洲東部。

而文韜方面,也許在漢人眼中他是個草包,實則他治理蒙古,頒布一系列制度,推行千戶分封制,制訂法律,創蒙古文字,促進了蒙古部族的發展。

成吉思汗的帝位傳到其孫忽必烈,興兵滅宋,統一中國,建立元朝,領土包括亞洲及歐洲東部,疆域之廣,前所未有,同時他知人善任,對中原文化尤有心得,尊孔興儒,以漢法治漢地,舉賢才、興學校、勸農桑、均賦役、明刑典,改善漢地紛亂情況,為日後大業立下基礎。

元朝滅亡後,明朝時蒙古人大多退回塞外。到了清朝,內外西蒙古都被統稱為"外藩",外蒙古又稱為"漠北蒙古"。

外蒙古於一九一一年在沙俄策動下宣布獨立,一九二一年被承認,建立君主立憲,但三年後又廢除,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

一九九二年,蒙古人民共和國更名為"蒙古國";至於內蒙古則在一九四七年成立內蒙古自治區,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

今日的蒙古國是個內陸國,東、南、西三面與中國為鄰,北面與俄羅斯接壤。蒙古國雖未與哈薩克連接,其最西端卻與哈薩克的最東端僅數公里之遙。

如果不從地理概念看"蒙古",認為"蒙古"是由一個部落名稱,變成一個民族名稱,則"蒙古"一詞指的是什麼?

對蒙古民族有所蔑視的一些漢人,認為"蒙古"一詞意味"愚昧、無知、過時、黑暗"。史學界的看法就不會這樣偏頗,只是其解釋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蒙古"一詞不代表野蠻,其來源有多種說法:

有的說是源於居住在蒙古高原的一個部落分支叫"蒙古", 意謂孱弱和淳樸;有的說"蒙古"代表勇悍無畏;有的說"蒙古"的字義是"銀"。

也有史家認為,蒙古高原有座蒙山,附近有條蒙河,生息在這一帶的部落叫"蒙古",而"蒙河"的意思是"永恆的河"。或說這蒙河即今日的望建河,"望建"的古音與"蒙古"相近。

更有專家考證,"蒙古"的正音是"忙豁勒",變為"蒙古勒","蒙"是山名或河名,依此山傍此河的人群便是"蒙"氏族,而"豁勒"、"古勒"的意思是河的核心。

筆者最感興趣的說法,便是認為"蒙"指"我們的","古"是火,"蒙古"解作"我們的火"。可能因為蒙古是個遊牧民族,每到一地都要同煮共炊,要推選一名有經驗的長者掌管炊事,故有"蒙古"之稱。

不過"我們的火"一說,倒令我想起"蒙古烤肉"。如今在餐飲店吃的蒙古烤肉,恐怕都不是正宗吧,據說當年蒙古兵外出征戰,戎裝輕便並沒有多帶炊具,而正宗的蒙古烤肉應是用金屬製的盾牌或頭盔烤熟肉類。
(《讀者文摘》八月號)


来源:《讀者文摘》八月號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