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網友:電擊治網癮讓人生不如死 網戒中心像地獄

 2009-07-14 22:51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2
    小字
網友稱治療讓人生不如死

楊永信是山東臨沂精神病醫院的副主任醫師,也是中國知名的精神病醫師和"全國戒網專家"。

據媒體報導,楊永信運用其治療手段成功使近3000名青少年擺脫了網癮,獲得了家長和輿論的好評。然而,他對患者的疑似不人道治療手段等行為也引起了強烈爭議。

最大的爭議集中在其使用的電擊手段上,這種治療方法在醫學上稱為"電刺激厭惡治療",是一種通過刺激性懲罰,令患者對其不良行為和刺激懲罰建立條件反射,以期消除不良行為的治療方法。對於這一精神療法,網民多數直指其使用電擊虐待患者毫無人道,"讓人生不如死"。不少曾接受治療的患者在接受採訪時也表達了類似看法,形容網戒中心"和傳銷一樣",如同地獄。有評論指出,這種對未成年人施加電擊的做法,侵犯了孩子的人權,甚至有可能(或實際上是已經觸犯) 觸犯《未成年人保護法》。

不過楊永信表示,網戒中心使用電擊的次數非常少,每個人只有一兩次,而且使用的電流也十分微弱,只有1至5毫安。但有記者實地採訪時卻發現,網戒中心使用的治療儀最小電流刻度值即為10毫安。鐘合

專家看法:

但即便如此,王相蘭表示,給嚴重精神疾病患者電擊時,他們是處在失去知覺無意識的狀態下,整個過程中,患者不會感到痛苦。但電擊治"網癮"中,有孩子明確表示感覺猶如"100萬根針從腦袋穿過"。"用十分痛苦的感受來懲罰"上癮"的孩子,這手法絕對不可取,"王相蘭立場明確地說,電療或許可以暫時起作用,但治標不治本,長期的作用目前很難出來。[](中國新聞網)

相關評論:

用強制手段治網癮,不過是粗暴教育、管理的繼續,並沒有真正解決問題。家長、老師和醫生們,忘記了一點,孩子是人,他們有作為人的基本權利。這種為孩子好的方法,並沒有把孩子當人,也沒有尊重他們的最基本權利。(重慶晚報)

相關新聞:網戒中心電擊治網癮:違反86條規定者即遭電擊

調查:用電擊療法治網癮是否合適

86條規定

所有嚴苛的規定,和無數雙眼睛的緊盯,最終的目的是為了促成一種改變,網戒中心經過3年的經營,內部和諧的氣氛已經蔚為大觀,所有新加入者,必須配得上這種和諧

本刊記者 楊瀟 發自山東臨沂

13號室

一切都要從13號室開始。

房間並不大,最裡面靠窗的位置有一張小黑床,隔音牆是後來才修的。"治療"開始前,門會關上,家長不得入內。

床頭是一臺兩巴掌大的儀器,寇和其他幾位同樣身強力壯的"接待",是的,他們叫接待,負責把新人的腿腳及肩膀按住,然後醫生開啟儀器,治療開始。

儀器通電後就有了驚人的力量,當它的兩隻藍色尾巴觸碰到新人的太陽穴時,寇總是要花更大的力氣,以保證新人不從床上滾下來。多數新人很快就屈服了,他們把那感受形容為"100萬根針從腦袋穿過",有些脖子硬的,幾回合下來也不肯承認自己得了一種叫做"網癮"的病。

寇清楚反抗是徒勞的。有時候,他會提前偷偷對新人說:"待會兒不要反抗,要順著醫生說,不管做什麼都先挺過來。"

他自己曾經是最激烈的反抗者。2008年7月的一天,他也被這樣死死按在治療床上,這個愛好體育的大一男生身高1.85米,體重100公斤,13號室出動了8位"接待"才將他制伏。

那兩隻藍色尾巴,先襲擊的是他的手。在13號室,電手是比電頭更加嚴厲的"治療","那真叫生不如死,說句實話,你也別笑,我尿褲子了......全身肌肉都不受控制了,沒拉褲子就算好的了。"

也不知電了多長時間,總之是"徹底服了",走出13號室的時候,他看到了自己的父親,然後一下子就哭了。

但他沒敢解釋。他記著操作儀器的醫生的話:"你有網癮,出去馬上跟你父親認錯,自覺跟他說你要留下來看病。"

他留下來,穿上了迷彩服,從新人變成臨沂市第四人民醫院網癮戒治中心的"盟友",並在20多天後因為"表現突出"被破格提為幹部。

13號室的門口用中英文寫著:告別網癮,重塑自我。

楊叔

網戒中心的全名叫"中國楊永信網路成癮戒治中心"。楊永信,臨沂本地人,1962年出生,已在第四人民醫院(前身為臨沂精神病醫院)工作20餘年,專業是心理精神衛生。

在四院的官網上,楊永信既是緊跟季節變換的心理專家(歲末年底謹訪心理感冒、春季慎訪情緒感冒等),又是社會熱點問題的關注者和解惑者(謹訪高考焦慮,假日裡同學們慎入網吧,羞答答的玫瑰期待綻放等)。2006年初,楊永信成立網戒中心,開始探索一套"心理+藥物+物理+工娛"戒治模式,至今,已有超過 3000人在這裡接受過治療。

網戒中心緊鄰四院,佔據了一棟獨立小樓的二到四層。這裡離四院收治精神病人的樓也不遠,大門口和二樓都有人看守。在距離二樓出口還有大概3塊瓷磚的位置上劃有"警戒線",未經許可踩線,是一個危險的舉動,它意味著你有可能被直接拉入13號室。

楊永信在這裡建立了足夠的權威,無論孩子還是家長,都會畢恭畢敬叫他"楊叔",一位自稱是省人大代表、某市一個大廠老闆的家長也不例外,出門皆讓楊叔先行,說話則待楊叔示意。一本名叫《戰網魔》的書描繪了家長們的心理狀態:"這不是一個簡單的稱呼的問題,而是代表了一種心理,一種感情,一種需要,一種尊敬,一種無法抗拒的精神寄託。"

多數孩子是被綁來或者騙來的,網戒中心還設有"別動隊",由類似寇這樣的盟友組成,負責到臨沂本地的網吧去"抓人"--如果他們獲得家長許可的話。

家長委員會

和其他類似機構不同,網戒中心要求家長全程陪護,與孩子同吃同住同上課,並且建立了一種叫做"家長委員會"的制度。在楊永信的描述中,這是一個解決醫患矛盾的創舉。"家委會就是天",這句話他重複了多次,"我們只是服務者。"

家委會主任及委員由大家"商量著"提名,再經由全體家長以舉手錶決的方式通過,家委會被認為代表了家長的利益。在孩子入院前,家委會會作為甲方,與作為乙方的家長簽訂一份"協議書",在協議書裡,乙方要保證按照"相信、配合、堅持"的方針做到相對足療程,即孩子住院時間不低於3個月,乙方如果對治療有異議,可提請甲方協商解決。

概括地說,家委會制度讓網戒中心完成了形式上的"自治"。

家長不可以私下談論治療效果,如果他們對楊叔的治療方法表示質疑,也被告知不能當著孩子的面提出,一旦他們的態度被孩子察覺到了,治療就很難再有效進行下去--這是他們不願意見到的。"我們家委會主要是通過溝通院方和家長,來讓孩子看到一種和諧,而不是陰暗面。"某屆家委會主任表示,"賣瓜的當然不會說自己瓜苦,但由我們來說(瓜甜)比較合適。"

極少有家長公開表示質疑,"為什麼要提反對意見呢?我們(為孩子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在談及家委會的作用時,一位已經離開的家長這樣說。

其實,家委會也並非不"提意見",有一次,他們就提出,網戒中心的桌椅有點舊了,該換新的了。網戒中心虛心接受了意見,更換了桌椅,家委會很滿意。

盟友

在進13號室之前,新人會被搜身,成為盟友以後,你要上交自己的手機、MP3、遊戲賬號和密碼,以及QQ的密碼和密碼保護,成為一個無隱私的人。網癮中心會發給你一張單子,裡面列有可能導致你被"點現錢"(指電療,家長們也不清楚這一稱呼的來源)的86種行為,從那以後,你不能吃巧克力,不能喝飲料,不能喝茶,不能上廁所鎖門,不能談論治療,不能觸碰人民幣,不能對異性盟友產生好感,不能"自我矯情",不能對過去唸唸不忘。

除了清早跑操和週日"看看大自然",你的活動空間只有那三層的走廊和自己的小室,小室裡一般住4個家庭。一位出院盟友說,你到哪裡都有十幾雙眼睛盯著你。

你不可以"說錯話",你不能把"治療"叫做"電擊",正如你不能把"上報"叫做"告密"。

楊叔已經肯定了"上報",只有不放過最微小的缺點和錯誤,才能更快地治好網癮。父母陪同制度發揮了應有的作用,他們朝夕相處,他們互相提防,孩子被上報,可能要進13號,父母被上報,會被班委"加圈",加一次10元錢。

一個名叫紫薇的女孩子,因為拒絕洗碗氣壞了自己的父親,用這裡的語言描述,兩人在小室裡"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情緒化"--有情緒也是不被允許的--紫薇的父親想要上報女兒,而女兒則抓到了父親情緒化的把柄,父親不願意被"加圈",於是"嚴重的"妥協發生了。

此事"曝光"以後被命名為"紫薇現象",盟友們被要求對此發表看法。一位盟友說:"我剛剛來這裡的時候也是怕被上報,但是現在我明白了,上報才是真正改變的開始,如果沒有問題,不被上報,那我們還改什麼?如果沒有發現問題,那也只是說明瞭自己還沒有真正地開始改變!"




来源:秦漢文長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