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古代避諱趣話

作者:易俊傑  2009-07-03 14:31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所謂避諱,是指古人在言談和書寫時,要避免"直稱"君父尊親的名字。對孔子與帝王之名,眾所共諱,謂之公諱;人子避祖與父之名,謂之家諱。

自古以來,避諱成規、成風,因此弄出來的笑話也不少,常足以令人絕倒。

東晉時,王忱去拜見太子洗馬桓玄(桓溫之子),桓玄設酒款待。王忱因為剛剛服過中藥寒食散(道家藥名),忌飲冷酒,便連呼左右"溫酒"來,不意觸犯桓玄之父桓溫的名諱。

桓玄感到莫大的恥辱,但又不敢得罪這位望族,竟在酒席上傷心得"嗚咽流涕"。

五代時,馮道歷朝為相。有一次,他命一門客講《道德經》。《道德經》開篇第一句便是:"道可道,非常道。"門客怕犯其名諱,隨機應變將"道"改為"不敢說",於是,便讀成了:"不敢說可不敢說,非常不敢說。"馮道聽了,自然會意,不覺笑倒。

據南宋陸游《老學庵筆記》載,宋代有個州官叫田登,忌諱人稱其名。因"燈"與"登"同音,於是怕犯其名諱,舉州皆呼燈為"火"。元宵節要放花燈,其屬官只好在公牌上寫道:"本州依例,放火三日。"見者無不駭笑。

據明初仇遠《稗史》記載,南宋紹興年間,錢良臣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職)。他有一個兒子,據說很聰明,每讀經史見有"良臣"二字時,為避其父名諱,就改讀為"爹爹"。

一日讀《孟子》,中有"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之句,即改口讀道:"今之所謂爹爹,古之所謂民賊也。"其父聽了,幾乎氣絕,一時傳為笑談。

還有為避他人名諱,而自改姓名者。北齊時,有個叫熊安生的人,去見徐之才與和士開。因徐之父名"雄",和之父名"安",其姓其名既觸犯徐父名諱,又觸犯和父名諱,於是,只好改變姓名,自稱為"觸觸生"。

無獨有偶。明末時,湖廣巡撫宋一鶴,前往參見總督楊嗣昌。因楊之父名鶴,為避其名諱,宋就在名帖上將自己的名字改寫成"宋一鳥",見者無不失笑。

但是,也有不怕觸犯上司名諱的勇敢者。宋朝時,常州知府徐申,諱言其名。屬下有個縣令申報地方情況時,因申報之"申"觸犯其名諱,一連三次申報都未獲批覆,縣令便親自去見徐申。

徐申怒責道:"你身為縣令,難道不知道上司的名諱嗎?"

這縣令卻不以為然,反而大聲說道:"我申報的事府中不理,便申監司;監司不理,便申戶部;申臺、申省;申來申去,非到申死不止!"

他連連觸犯其上司徐申之名諱,毫無畏懼,最後徐申也拿他無可奈何,只好一笑了之,並立予批覆。


来源:世界日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