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老人的憤怒和質問,我相信廣州市建委的這位領導--副巡視員戴理富一定滿臉通紅,尷尬萬分。他在為自己暗叫委屈,直呼"倒霉"。那麼多領導都"批示"過了,而且老人都"像其他信訪者那樣離去",咋就輪到自己作批示了,76歲的老人要跟自己犯難呢?
在一般官員的印象中,公開的聯合接訪活動無非就是走過場的形式,要的只是接訪的量,至於真正有多少落實,那不是活動本身考慮的問題。而且以陸侯英老人兩年信訪只換回十餘張批示的事實觀之,領導不厭其煩地批示,證明有些領導幹部其實是很享受著自己的批示和"打發"走信訪者的成就感。
陸侯英老人的信訪並非無理取鬧。他主要投訴廣州市承包總公司在拆遷他的房屋時沒有丈量其房屋面積,導致補償的房屋面積不夠。十幾年來,房管局領導要按政策為其補回漏丈量的面積,只是被市承包總公司拒絕。看來,陸侯英老人"房屋拆遷補償不公"是事實,因為有房管局作證;承包總公司拒絕,當然就只能寄望著更高一級的領導從中協調。可惜,領導只會批示,就是沒有一次把批示的板子往相關承辦部門和人員身上打。當領導只滿足於一而再、再而三地作批示,而不習慣於親自解決問題的時候,官僚就這樣誕生了。
類似的22個接訪日陸侯英老人就來了14次;16張紙拼接起來的信訪長卷,其中14張為信訪事項登記表,上面都籤注了市建委各級領導在接訪時批示的意見。然而,解決問題的希望依然渺茫著。難怪老人憤怒:"這麼多批示有什麼用!"
陸侯英老人的事其實很好辦,某領導親自過問一下就可以了。但是,陸侯英太仁義了,他不會拉關係套近乎,也不會長跪不起地糾纏著領導非得給個說法,否則,領導到哪跟到哪。當然,最重要的是,76歲的陸侯英老人可能真的太高齡了,爬不動高樓大廈、標誌性橋樑,站不到令人目眩的頂端,嚷著不給補償就往下跳。陸老夫子不明白啊,不把事情鬧大,領導的威信和魄力顯示不出來,這種悶聲不發財的營生,如今官場不流行。
不過,現在好了,陸侯英老人的信訪歷程估計應該到此為止,因為他終於"攪了一回局"。16張紙拼接起來的信訪長卷,應該給某些官僚當頭一棒,再不辦點事,以後想做官僚可能就沒機會啦!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有一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