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不要把農村當成「泄洪區」

作者:吳曉波  2009-06-26 11:56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每次去縣鎮鄉村行走,總會問當地人一個問題:「你們到底需要什麼東西下鄉?」我聽到的回答大同小異,在這篇短文中,我把答案放到最後一節揭曉。

最近,很多東西在下鄉。一類是商品,二類是人。

商品是工業品。在財政部、商務部的規劃下,彩電、冰箱、洗衣機和手機製造商紛紛跑到鄉間促銷,政府按銷售價格的13%給予補貼,補貼資金由中央財政 負擔80%、省級財政負擔20%。工業品下鄉的成效如何,現在還不好說,不過它聽上去很像是為城裡的工廠企業在解困,所以出了不少的糾紛,譬如列入下鄉名單的都是大企業、國營企業云云。

人是大學生。每年600多萬應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幾乎已經成了「天下第一難」,於是,讓大學生下鄉當「村官」成了一個急救辦法。這些村官不是按《村民委員會選舉法》選出來的,而是「由政府部門正式發文、篩選的專科以上學歷應屆或往屆畢業生,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兩委 職務的工作者。」(卻出處)為了推進這項工作,各省都出臺了一些優惠的政策,譬如廣東就宣布為每個村官每年補貼6000元。大學生當村官的成效如何,現在也不好說,不過它聽上去很像是為城裡的就業難題在解困。

工業品下鄉了,大學生下鄉了,再加上數千萬在城裡找不到工作的返程農民工,這些景像在告訴人們,中國農村正成為本輪經濟危機的「泄洪區」。人人都說中國的危機比美國、歐洲和日本要小很多,原因是什麼呢?其實就是在這裡──我們有一個如此龐大的「泄洪區」。

但是,這種辦法能解決問題嗎?我的答案是不能。農民手頭的錢本來就很少,現在還要把那麼多的耐用消費品促銷給他們,用於生產的資金不是就更少了嗎? 沒有任何工作經驗、以及對農村缺乏熱情、僅僅為了謀個職業而下鄉的大學生當村官,除了在板凳上多坐一個人之外,到底會給農民有多大的好處?

說說兩個老人對農村經濟的看法。

一個是陳雲。他是著名的「計畫經濟大師」,他的很多經濟觀點,例如對民間商品流通的限制是當今的我們所不敢苟同的。不過,他對中國農村則有很精闢的觀察:1950年,中國城鄉經濟陷入蕭條,轉不動了,情況有點像今天,他想出一個辦法,就是拿了鈔票去鄉村收購東西,然後又刺激農民進城來買東西。他 說,「繁榮的重要之點是收購農副產品,這是主要的經驗。農村這個百分之九十動了,百分之十也就有辦法了。基本動力是農村的力量,這一條道理我們摸到了。」 這條道理到現在還靈的,農村要振興,首先要提高和保護農副產品的收購價格,政府在這方面是有所作為的,所以,應該是農副產品進城,而不是工業品下鄉。

一個是費孝通。費老是全世界第一個指出鄉村也能發展工業經濟的人類學家兼經濟學家,他在1935年就看到了這一點。在著名的《江村經濟》中他寫道,「由於家庭工業的衰落,農民只能在改進產品或放棄手工業這兩者之間進行選擇,改進產品不僅是一個技術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再組織的問題……因此,僅僅實行土地改革、減收地租、平均地權並不能最終解決中國的土地問題。最終解決的辦法,不在於緊縮農民的開支,而應該增加農民的收入。因此,讓我再重申一遍,恢 復農村企業是根本措施。」他說的多好,這段話應該重申一萬遍。中國自1978年以來的改革開放,就是走了費孝通指明的這條道路,改革的開始階段就是鄉鎮企 業崛起的過程,是農民在鄉土上建立了自己的工業體系的過程,這一過程在東部沿海地區已經基本完成了,在中西部地區才剛剛萌芽,所以,農村要振興,首先要振 興農村的工業經濟,政府在這方面是有所作為的。

要提振農村經濟的造血能力,辦法就是陳雲和費孝通指出的兩條,一是保護和提高農民生產農副產品的積極性,二是加快農村工業的建設。這些都是戰略性的措施,是真正的振興之道。而要做到這兩點,農村最缺的是什麼呢?

大家都應該跟我一樣找到了答案,讓我們異口同聲的說──是錢。



来源:英國《金融時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