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面臨「垃圾危機」

中國官方媒體"中國日報"6月11號的報導說,北京市垃圾年增長量以8%的速度遞增,13個垃圾處理填埋場將在五年內填滿,如果不採取措施,北京很快就要出現"垃圾危機"。資料顯示,北京1983年曾經出現過一次垃圾危機,將近4千7百堆垃圾包圍北京。

民間環保組織"綠色北京"負責人宋欣洲告訴本臺記者,自去年北京奧運會之後,北京的環境問題有一定改善,他生活的小區並沒有感受到垃圾危機的問題。

"城市裡不太能感覺到,垃圾的壓力還是在垃圾填埋場的這些地方。"

北京民間公益機構"益仁平"中心總協調人陸軍也表示他沒有受到垃圾問題的困撓。

"應該還好吧,因為我生活的環境相對比較單一,就是辦公樓和宿舍樓。"

李波是總部在北京的非營利環保組織"自然之友"的總幹事,他在接受本臺記者採訪時表示,北京的垃圾問題最主要是在城市的周邊地區,所以一般市區的市民感受不大。李波強調,事實上不光是北京,中國許多其他城市都存在垃圾不斷增長的問題,"垃圾危機"會對民眾的健康產生極大的危害。

"很多對身體不好的化學物質,下大雨的時候可能會污染地下水,還有垃圾堆放會產生大量的很難聞的一些氣體,這個對人的健康是有影響的。"

據瞭解,建設一個新的垃圾處理場一般需要五到六年的時間。北京市有關領導人表示,建設垃圾處理設施有一定的環保要求,譬如選址要求距周邊的居民500米以上,而且還要考慮地下水保護,氣候、風向的影響等,北京市能夠做垃圾衛生填埋場的地址已經很少。由於周圍居民強烈反對,北京市在今年三月還取消了興建一個廢氣發電廠的項目。"自然之友"的總幹事李波告訴本臺記者,光靠新建垃圾場並不能解決"垃圾危機"的根本問題,重要的是要做好垃圾前端減量的工作。李波說,"自然之友"作為一個環保組織,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敦促中國政府和企業做好"零廢氣"的工作。

"希望通過第一在前端治理,通過減量、可循環、再用,讓垃圾能夠真正的量減下來。 希望在焚燒上面做很多工作。"

從去年開始,中國的超級市場不再提供免費塑料袋服務。李波表示,中國政府在這一點上做得很好,現在很多市民已經養成去超市自備購物袋的習慣。但李波強調,塑料袋只是每人每天製造垃圾中的很少一部分,要真正做到垃圾的前端減量,需要政府、社區和商業部門多方面的公共努力。

" 第一是要讓社區在意識上就是怎麼分類垃圾這個事情上應該有更多的發動。另外一個是現在北京市的範圍越擴越大。所以,市政管委結合社區分完垃圾以後怎麼把分類的垃圾運走,運到該運的地方。這方面的服務力度應該加強。還有一條是企業的責任,首先要盡量生產環保的產品。 包裝呢也應該是更利於回收。"

在國外生活多年的李波告訴本臺記者,在垃圾處理問題上,中國和西方一些國家相比,最大的不同還是民眾參與性不夠。

"在國外呢很多社區他們自己主動的分垃圾,知道怎麼分和市政管委來收垃圾的這些人能夠配合得很好。這一點我們是需要加強的。"

據報導,去年8月北京奧運會剛結束一週,北京市朝陽區數百居民因為難以忍受小區周圍垃圾場的惡臭,手持標語、戴著口罩,攔截垃圾車, 抗議相關部門的推諉搪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