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餃子 ─ 名醫張仲景率先發明(組圖)

 2009-06-06 16:51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餃子』是中國人民喜愛的傳統食品。它的製法:是先用麵粉做成薄而軟的餃子皮,再以鮮肉、白菜等切碎,拌以佐料為餡,包成後下鍋煮至餃子浮上水面即可。

其特點是:皮薄餡嫩味道鮮美,形狀獨特百食不厭。餃子原名《嬌耳》,流傳是中國醫聖「張仲景」發明的。

東漢末年各地災害嚴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陽有個名醫叫「張機」,字仲景;自幼苦學醫書,博採眾長,成為中醫學的奠基人。張仲景不僅醫術高明,什麼疑難雜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醫德高尚;無論窮人和富人,他都認真施治,挽救了無數的性命。

張仲景在長沙為官時,常為百姓除疾醫病。有一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藥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

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後,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他心裏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仲景回到家求醫的人特別多,忙的不可開交,但他心裏,總挂記著那些凍爛耳朵的窮百姓...。他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藥治傷。

 
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裡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乞藥的病人。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

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初一早上吃。

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癒病人的日子。

張仲景距今已近 1800 年,但他舍「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們吃著餃子,心裏仍記掛著張仲景的恩情。

今天,我們用不著用嬌耳來治凍爛的耳朵了,但餃子卻已成了人們最常見、最愛吃的食品。

来源:39健康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