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晚成」出自《老子》,謂貴重器物需要長時間才能完成,常用來指成就大事業的人才,一般需要長期努力積累和磨煉,因此成就較晚。
這個成語對於非「早慧」的人才,有慰籍和勉勵的作用。人們往往以姜太公八十歲遇文王、百裡奚七十歲被秦王賞識而為宰相的例子,勉勵那些年齡偏大而仍無成就的人,不要放鬆自己,仍要繼續加油努力。
「大器晚成」這成語一直被賦予積極的含義,但它其實並非《老子》的本意。
據一九七三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上,只有「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器免成,大音希聲」而沒有「大器晚成」之句。《馬王堆漢墓帛書》是目前發現的最早《老子》原本,因此,流傳的成語「大器晚成」,顯然是「大器免成」之誤。
有人說,「晚」,與「免」只多一「日」,會不會古時通用。經考證,晚與免,在古代字義中差別也很大,從不通用。晚,《說文》:莫也,即暮、夜、遲之意。《康熙字典》:晚,古字為,太陽西落之意。免,是冕的初文,後引伸為免冠之「免」,意為脫下或不要。
「大器免成」的「免成」,是對「成」的一種不介入。這正是老子的本意,是老子關於如何做人的深刻的哲學見解。
對於「大器免成」的這種理解和解釋,可以從《老子》全書所貫穿的、對功名利祿淡漠的思想作一印證。這與流傳的「大器晚成」相比,有更深刻的哲學意義。
瞭解《老子》書中是「大器免成」而非「大器晚成」,且它更合老子的本意,對我們研究老子思想很有意義。但 「大器晚成」已作為成語流傳數千年,其積極含義已為歷代承認並採用,廢除它既無可能也無必要,只是必須指出,它並非現在《辭海》等詞書所註釋的出自《老子》。
《辭海》編纂於馬王堆漢墓帛書出土之前,採用原為《老子》的說法可以理解,而在馬王堆漢墓出土了更符合老子原意的帛書《老子》之後,經過幾次修訂的《辭海》新版,仍不根據帛書而加以修正,就令人費解了。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大器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