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中的名人字畫怎麼挂

中國畫有一個挂的問題。挂畫者,用畫也。畫掛在哪裡,也是一門學問。

二十多年前,我去考察剛剛落成的北京香山飯店,住了幾天,我看到這裡的客房佈置都是名家手筆。然而畫一隻大老虎張口對著豪華的雙人床,總是讓人不安的。

以往,首都的大建築裡曾挂過不少名人字畫,然而許多大堂有它非常厚重的建築風範:空間的高度,考究的材料,精心設計的建築圖案等等都體現了他的份量與氣勢,特別是層層疊疊的彫花柚木線、凹凸有緻的牆體結構,更顯層次的豐滿,在這樣一種室內環境裡,宣紙上的一筆一畫就顯得十分單薄。從視覺而言什麼"入木三分"、"筆情墨趣"、"水墨韻味"等等都不見了,一切被大環境所淹沒,這種壓不住就是挂畫的地方和被挂的作品配不起來。由此可見為了協調、得體,最終還是要突出整體,值得回味的地方,給人影響最深的是藝術品的形,而不是名。

古人挂畫、賞畫,形成中堂、對聯,拿在手裡展玩的有冊頁、手卷,因為欣賞距離很近,所以紙質、墨韻、筆挫都成了欣賞的對象。文人畫則有更多的牢騷與清高,再加上幾句自鳴得意的詩句,點墨一大堆,飛白頭到底,掛在草屋裡,看看畫裡的隱君子,失意淡然,得意泰然。這大概是當時中國畫能帶給人類的高雅享受吧,美術作品最大的價值是欣賞價值和裝飾價值,在經受時間的考驗之後,才逐步顯示出它的收藏價值。一幅得體的畫,掛在自己的居室裡可以陶冶心情,減少疲勞。掛在辦公室裡可以舒適空間,激發思路。掛在酒店大廳裡可以渲染氣氛,體現水準。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