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高材生運氣好:月工資近1000元(圖)

 

即將於下週一出版的美國新聞週刊(Newsweek)刊登題為《拯救中國夢》的文章,認為隨著中國過熱的經濟開始冷卻下來,一向被視為就業市場"天之驕子"的大學生,正感受到就業之艱困,在這個牛年,肥缺看起來可不那麼多。

大學生肩負兩代人的期望。

甚至高材生也"降格以求",爭相赴二線城市找工作。最近,清華大學的一些學生在一個招聘會上,找到南京市的工作機會,雖然工資遠遠低於預期,卻也算運氣好了。"每月工資還不到1000元人民幣",一位管理系的田姓學生如是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數據顯示,去年畢業的大學生尚有150萬人至今尚未找到僱主。今年夏天,逾610萬應屆大學畢業生將進入勞動力市場。由此看來,就業不易 ,中國夢有隱憂,儘管大學生僅佔中國勞動人口的很小一部分,大約6%,然而象徵意義很大。

在北京一家大學就讀的龔愛凌(音譯)是其中一例。她來自中部農民家庭。她五十九歲的父親靠每月當廚師175美元收入養家。"我們沒有退休金或社會保險,我們老的時候就靠孩子",他說家裡已經為她上大學支付15000美元。為未來投入的賭注不能算少。

問題還不僅僅是金錢方面的,一位在廣州執業的心理學家魏志中(音譯)說,"這一代的父母沒有實現他們自己的夢想,於是要在下一代身上實現。"他認為,現在的大學生肩負兩代人的期望,如果大學生及其父母失去信心,很易令社會產生感懷不遇與玩世不恭的氛圍。

如果政府努力創造就業機會,中國夢應該可以延續,儘管可能不如以前般靚麗。政府除了採取措施刺激經濟,還為大學生就業舉辦招聘會。

不過,今後的大學生勢必進入複雜的白領工作市場,適應經濟景氣循環週期;他們將比父輩生活的更好,也有能力照顧年老的父母。然而,輕而易舉就可賺到大筆錢的"肥年"歲月已經不再,中國領導層亦須幫大學生們適當地調整其預期。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