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勞聰慧的仡佬族,是中國歷史悠久的民族之一。據《後漢書》等有關史籍記載,早在西漢時期,其先民僚人,已經在貴州一帶活動。
當今,除大部分散居在貴州境內外,少數分散在廣西、雲南等地。
仡佬族人絕大多數兼通漢語,通用漢文。自古以來,他們以勤勞著稱,更是特別愛惜耕牛,故形成了一個獨特的「牛節」。
每逢農曆四月初八這一天,稱為牛節,又稱「開秧節」。這一天,凡有耕牛的農戶,都要對自己的耕牛進行一次特別的護理:用清水將牛身上的污泥沖洗乾淨,用掃帚把牛欄內的灰塵、垃圾清除去掉,再將牛欄屋用煙熏一陣,以驅蚊虱。
除用最好的草料餵牛以外,還要用上等糯米打兩個 粑,分別掛在牛的兩隻角上,並且把牛牽到水邊,讓牠從水中照見自己的影子,使牠高興,然後取下 粑,加上雞蛋湯給牛吃掉,說是替牛祝壽。
如果附近沒有水塘、水井、水田,也要打一盆水放在自家門口,讓牛照影子、吃 粑。有的地方還要放一串鞭炮,給牛披紅挂彩,表示祝賀。其意表示讓牛休息一天,消除春耕大忙季節的過度疲勞。
沒有耕牛的農戶,也一樣要過過牛節,並主動幫助借耕牛給自己使用的人家,以表示自己對耕牛的疼愛。
牛節的由來,有這樣一個傳說:古代仡佬先民以鋤挖地耕種,十分艱辛。有個叫羅英的姑娘,在白銀山上用動聽的歌聲,解救了一頭蹄子夾在石縫中的野牛,並把牠帶回家中,割嫩草給牠吃,唱山歌給牠聽,並教牠耕田犁地。
野牛好像也通人性,為了感恩,牠馴服地為仡佬人耕地,大大減輕了人們的勞動負擔。
於是,耕牛得到人們的敬重。後來羅英被仡佬族人尊為祖神,她救牛的農曆四月初八那天定為仡佬族人的牛節,一直沿襲至今。
仡佬族人還編了《耕牛歌》,廣為傳播,歌詞唱道:
四月初八是牛節,為人莫要罵耕牛;
若是耕田沒牛使,家家只好用鋤頭。
耕牛是個農家寶,耕地拉車跑前頭;
人人愛牛勤護理,喜盼年年獲豐收。
此歌謠,表達了仡佬人愛牛如命、視牛為衣食父母的心情。牛節當晚,家家戶戶像過年一樣,備有豐盛的酒肉,殺宰雞鴨,在牛欄門口敬供牛神,以保平安。
吃晚飯時,長者在桌前反覆叮囑一家大小,一定要愛惜耕牛,也要像耕牛一樣辛勤勞動,才能過上好日子。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仡佬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