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河南發現四千年前"天書" 疑為大禹治水"河圖"

 2008-12-09 21:22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現在可以肯定了,具茨山的岩刻形成於4000年前。"12月5日,經過近一個月的實地考察,以宋豫秦教授為核心的河南具茨山考察史上最強大團隊下了如此結論。

具茨山貫穿禹州、新密、新鄭,山上的"天書"自上世紀80年代末被發現以來,其形成年代及含義一直是難解之謎。如今,籠罩在"天書"上的"年代謎團"終被揭開,

據此,有學者大膽推測"天書"的含義:中國最早的文字,大禹治水的"河圖",炎黃部落聚居的"記事"等等。一調查組成員說:"目前討論含義還為時過早,我們能破解的是這些岩刻是4000年前古人留下的,突破了中原地區沒有岩畫的論斷。"

- 最新

專家界定"天書"寫於4000年前

12月5日,在擔當了近一個月的嚮導之後,"具茨天書"發現人劉俊傑送走了遠道而來的最後一位客人--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宋豫秦。

劉俊傑說:"宋教授要去深圳會見一位易學專家,共同研討這些符號的含義。"

它們是什麼時候彫刻上去的?這是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還是古人占卜星象的卦圖?由於已發現的符號、圖畫皆刻畫於具茨山裸露的岩石之上,具茨山岩刻形成年代成難解之謎,而這個年代斷定是破解其含義的關鍵一步。

為此,河南新鄭黃帝故里文化研究會邀請諸多學科專家,組成了以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宋豫秦和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周昆叔為核心的具茨山岩刻考古調查課題小組,11月4日正式組隊進駐具茨山,進行踏訪考察,全面普查岩畫岩刻。

歷經艱險,二十多天後,課題組會同省內專家,根據地層疊壓關係,初步確定岩刻形成於4000年前。

參與研討的鄭州考古研究院院長張松林說:"岩刻研究是世界性難題,雖然具茨山岩刻研究才剛剛開始,但現在可以斷定年代範圍了,這是很關鍵一步。"

諸多專家還在山上形成"會議紀要",認為在具茨山所發現的圓形、方形、條形以及網狀等岩刻符號及其排列組合形式,明確表達了某種知識和邏輯的內涵。與以往我國其他地區發現的以寫實為主的岩畫、岩刻相比,具有不同的文化含義和鮮明的文化特色。

聽到結論,作為嚮導的劉俊傑比發表看法的專家還要激動。"我的猜想終於證實了!這些岩刻是有含義的,我為這些符號已經跑了20年。"

- 回望

山中攝影意外發現石刻符號

1988年,18歲的禹州小夥劉俊傑身背攝影包,來到距離家門口不遠的具茨山。

那天山風很大,具茨山秀美的風光吸引著他不斷攀登。山石突兀,道路崎嶇,他小心翼翼彎腰前行。扭頭間,他發現身旁的一塊大石頭上有幾串排列整齊的圓孔。

"那裡海拔較高,很少有人去,誰會閑著沒事去鑿石頭?"他說,搞攝影的大都注意細微處,仔細觀察,他看到那塊岩石的外表已經風化,圓孔的邊緣也不太整齊,年代顯然已經久遠。

他有心朝前方瞧去,不遠處的一塊岩壁上也鑿著類似符號。再往四周看,劉俊傑驚呆了,成片成片的岩石上都刻著各式符號,不過都風化嚴重。他興奮異常:"這麼多符號,說不定是文物,是古代人在石頭上寫的字。"

劉俊傑無心攝影,醉心於突然發現的這些符號。在隨後許多年裡,他在攝影之餘經常守著這些"天書"細細品讀,翻越每座山尋找這些神秘符號並拍攝下來。"我發現大約有5個峽谷都存在這些奇怪的符號。"

12月6日上午,記者從具茨山山腳下的周定王陵出發,沿著台階朝山頂走去。山頂叫老山坪,坐落有一巨大岩石,頂部平整。小心攀爬上去,兩個呈梅花形狀的符號醒目入眼。劉俊傑說,這是眾多岩刻中的兩個。

從山頂沿山路下行至半山腰,有一岩石下部中空,搭出一個岩棚,另一塊較小石板安臥其下。石板位置極佳,斜身面朝西北,無風雨之蝕。其上分布著兩排共12個圓坑,其中一個較大,其餘的則大小相同。這12個圓坑有四個連在一起,其餘的則分散開來,總體呈一個長約33厘米、寬約9厘米的長方形。

時至今日,粗略統計,劉俊傑拍攝到的符號已經有3000多處。

- 推測

它是大禹治水的"河圖"?

符號中不但有梅花狀,還有線條狀。熟知歷史掌故的劉俊傑,在翻山越嶺蒐集符號的同時,不由自主將其與大禹治水聯繫了起來。

禹州自古稱華夏第一都。黃帝之後的諸多帝王,如顓頊、帝嚳、堯、舜等領地均在禹州,其後因大禹治水有功,禹州又成為大禹封地,始有禹州之名。時至今日,大禹治水的故事在禹州還廣為傳頌。

2004年,劉俊傑曾拜會我國水利史學科創建者姚漢源先生。姚先生看到他整理出的資料,十分興奮,也直接將其與大禹治水聯繫在一起。

根據劉俊傑指點,記者看到這樣一片石刻,四條方向一致的較粗線條,"挾持"著五條細線條。"這非常像古代人繪製的河流,粗的是主河道,細的是支流。"他說。

一塊巨大黑青石上的"河流"圖案更複雜,上有一碩大的圓坑,似一湖泊,一條線彷彿河道曲折而下。再往下鄰著懸崖處有一矩形大坑,懸崖一側似乎是一個筆直大壩,並有一豁口,彷彿用於泄洪。他又分析:"這個區域可能是專門的治水區。"

對於另一塊酷似河流的圖案,今年春天前往考察的水利專家徐海亮則稱:"當我走近這塊石英砂岩時,不禁肅然起敬!它確實與古代黃河以南,伏牛山、嵩箕山以北,淮河以北的豫東平原上的淮北水系形勢非常相近。"

"學者們對歷史上是否有大禹治水還在爭論,具茨山水利符號的發現,將大禹治水這一遙遠傳說拉近到我們身邊,岩刻形成於4000年前,這剛好是大禹活動的年代,這關係著中華文明的起源。"劉俊傑說。

- 探尋

這裡會不會是"黃帝的故城"?

為查找岩刻,劉俊傑跑遍了具茨山的山頭,老山坪是他最熟悉的地方。

在這裡,除發現岩刻符號外,他還找到了石錘、石日晷等古代的石器,而在挖掘這些東西中,他又發現腳下好像是一個古山寨遺址。

老山坪的山腰平坦處,散佈著大片用石塊砌成的房屋,這些石屋都已經沒有屋頂,僅留半截牆壁或者根基,它們相距很近,排列得也十分規整,好像精心規劃過一樣,另外還有狹窄的街道和胡同。

劉俊傑介紹,在這一帶的五個山頭上,分布著七個這樣的"聚落",其中六個"聚落"圍繞著一個"聚落",總共有500多座1000多間石屋,足夠兩三千人居住。

奇特的還有,石屋之外還有外城牆和內城牆,把五座山頭連接起來,成為一個嚴密封閉的"世界"。冬日草木枯黃,在劉俊傑指點下,這些痕跡很容易辨認。

"這裡應是古代人居住的村落。深山老林中,會是誰呢?"他查閱相關文獻,看到記載較多的是黃帝與具茨山關係,不管《莊子》還是《水經注》及地方志,都說黃帝在具茨山活動,甚是詳細。

"史書上都說這裡是黃帝活動的地方,這裡會不會還曾做過黃帝的都城?"通過許多考證,劉俊傑大膽地提出又一個假設。

而支持他看法的實物,就是他發現的石錘、石日晷等器物,他認為這是古人使用的石器。

- 期盼

早日揭開"具茨天書"神秘面紗

其實,在具茨山蜿蜒的身軀上,岩刻除"梅花"、"河流"外,還有生殖崇拜、勞動工具等圖案。

剛結束的考察中,專家對目前發現的3000多幅圖案中的約500幅進行研究,將其分為岩畫和岩刻符號兩大類。幾幅可以辨認的岩畫分別表達了人物、天、地的含義;岩刻符號,由於數量較多、內容複雜,暫時按形態分作9類22式,它們多為洞穴狀刻符,有數量關係,且多為6或6的倍數。

由於岩刻研究較為漫長,眾專家對其含義不敢妄下論斷。周昆叔教授說:"根據我們對具茨山岩刻的初步調查,它是在中原地區迄今發現的唯一古文化岩刻群。它較早地、較清晰地表達了先人及其後裔對天文、地理的認識,對數量關係的理解和精神層面的體現。"

但即使如此,也足以令劉俊傑欣慰。他說,從發現岩刻那天起,他就把破解謎團當成了生活的重要部分。在奔波中,他發現一些帶有符號的岩石被村民圍堰造田時破壞,甚至一些村民乘涼坐的石凳上、豬圈牆上都有帶神秘符號的石塊。他呼籲具茨山周邊的居民們要保護這些神秘的石刻。劉俊傑更希望有更多專家投入進來,各學科聯合起來早日把"具茨天書"的謎團解開。

據瞭解,新鄭市和禹州市都已成立了專門的具茨山岩刻研究機構。




来源:河南商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