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萬億人民幣的投資計畫能否維持住中國經濟的增長(看中國配圖)
11月9日晚,新華社公布了國務院為擴大內需而採取的十項措施,並特別強調,政府將立即開始一個4萬億人民幣的投資計畫。看來,沿海企業大量破產引發的農民工失業大潮,終於讓溫家寶明白了中國經濟面臨的巨大風險,促使他下決心全力確保經濟增長。
不久前,為了警告溫家寶,張五常曾率先對明年中國經濟增長發出極為不祥的預測,他認為,明年的增速,不是一位數還是兩位數的問題,而是正數還是負數的問題。海外金融機構雖然沒有如此悲觀,但也都認識到全球經濟形勢正在發生對中國非常不利的急劇變化。據彭博新聞社網站11月8日報導,多家海外金融機構預測,中國經濟增速可能降至20年來最低,不排除低至5%。
我相信,明年中國經濟增長的官方數字,一定會證明張五常是錯的,因為即便真實的增長為負,官方也不可能承認。事實上,在政治壓力和財政利益的驅動下,地方政府虛報經濟實績的遊戲正在發生,一些地方的經濟數據已嚴重失實。不過,無論明年中國經濟真實的增長率是高是低,都改變不了這樣一個基本事實,中國高度依賴出口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經走到盡頭,中國經濟進入了一個充滿不確定性和風險的新時代。
雖然剛愎自用的溫家寶完成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但是,那些半年多來一直為溫家寶不合時宜的緊縮政策憂心忡忡的人們,現在又有了新的憂慮。他們知道,面對經濟緊縮的嚴重威脅,溫家寶的本能反應,就是像當年朱基那樣,加大政府投資,把明年的經濟增長強行推高到兩位數。這不僅解決不了居民消費不足的問題,反而會浪費大量寶貴資源,加深中國經濟的扭曲,增大未來的風險。
正因為看到了溫家寶的這種危險傾向,11月7日"21世紀經濟報導"在頭版發表社評,題目是"高投資率是無法維繫的‘老路'"。社評引用了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分析結果,那就是從1978到1996,也就是從改革之初到鄧小平去世之前,中國的經濟增長,有三分之一到一半來自經濟效率的提高,而在過去的十年中,經濟結構不斷惡化,效率不斷降低,主要靠提高投資率來支持增長,近年來,投資率在GDP的比重維持在43%的高水平上,而人民從高速增長中得不到實惠,貧困人口的比例不斷上升。社論的結論是,中國要提高經濟效率,必須降低經濟增長速度,要繼續高投資推動的高速增長,就必然犧牲效率,最終犧牲百姓的福利。
從國務院公布的十項擴大內需的措施來看,溫家寶的政策重點,果然還是加大政府投資。仔細一想,這個決定也並不奇怪,畢竟中國經濟依賴投資和出口的增長模式已持續多年,現在出口突然被迫驟減,如果投資也大幅度下降,中國經濟就真的如張五常預測的那樣,會出現負增長。
溫家寶的十大措施,能不能幫助中國經濟穩住陣腳,度過全球金融危機的難關?雖然現在判斷還為時過早,但我依然相信,溫家寶的措施不僅是治標不治本,不可能真正解決內需不足的問題,而且還存在著觸發政治和社會危機全面爆發的真正危險。
中國經濟高度依賴出口和投資的增長模式,並非源自決策者的偶然失誤,而是他們有意迴避困難改革的必然結果。由於缺乏各種基本權利的保障,多數中國人對自己的未來都有太大的不確定感,這是中國居民消費不足最深層的原因。
但是,從江澤民、朱鎔基到胡錦濤、溫家寶,都沒有勇氣和能力面對中國人的基本權利保障問題。江澤民和朱鎔基靠"西部開發"的口號和大規模的基礎設施投資,逃過了亞洲金融危機,胡錦濤和溫家寶,也想學樣,靠"科學發展"的口號和高出口、高投資支撐的經濟增長把困難的人權保障問題留給後任。正是這樣的心態,使得胡錦濤、溫家寶一直心存僥倖,沒有及早改革社會保障制度,加速經濟轉型。現在,全球金融危機的突然爆發,打破了他們的美夢,迫使他們不得不在自己的任期內進行困難的經濟轉型。
2008年之秋,是中國30年經濟發展的一個轉折點。正如"經濟觀察"的編輯孫健芳所說,一個新的大時代開始了。而這個新的時代"確實是一個涅磐的時代,需要投身於火的勇氣,也需要穿越時空的智慧"。問題是,習慣於得過且過的中國領導人,既不可能有這樣的勇氣,也不可能有這樣的智慧。因此,在他們把事情搞得更糟糕之前,中國人除了做好度過嚴冬的準備,沒有別的選擇。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梁京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