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陳破空:從"臺灣同胞"到"臺灣鄉親"

 2008-11-06 00:21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中國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訪問臺灣,與臺灣海基會簽署四項協議(海運、空運、郵政、食品安全),兩岸終於實現"三通"( 通郵、通航、通商)。客觀而言,"三通",便於兩岸民眾生活,有利於兩岸經貿發展,確為"歷史性的"大事。

遲來的兩岸"三通",已經被談論了30年,也被耽擱了30年,應該說,被耽擱了59年。"三通"被耽擱,完全是政治性的原因。1949年以前,兩岸"三通"沒有問題(至少在1945至1949年間如此),國共內戰,兩岸一分為二,"三通"便成了"三不通"。兩岸敵對,尤甚於與其他任何國家的敵對。

1987年,出於人道考慮,蔣經國允許國軍老兵到大陸探親;之後,兩岸經紅十字會開始間接通郵。兩岸關係一度緩和。

然而,僅僅一、兩年之後,兩岸關係再度緊張。臺灣方面,實現民主變革,激發空前的社會活力;大陸方面,卻發生鎮壓民主呼聲的"六四"大屠殺。兩起原因相加,使臺灣獨立聲浪陡然高漲。

大陸的"一中"前提,與臺灣的"獨立"原則,水火不容,兩岸難以協商,只有叫罵。中共更大量堆積導彈,以武力威脅臺灣。從1989年起,中共連續19年暴增軍費和擴充軍力,都以"反台獨"為名。(實際上,1989年,在北京,武力壓倒民主,使中共更加迷信槍桿子,中共擴軍耀武,主要是針對中國大陸民眾。中共一再為軍人加薪和優化待遇,更類似朝鮮和緬甸的"先軍政策"。)

這一回,兩岸得以協商,並達成"三通"協議,是因為,兩岸政府都在政治上做了妥協和讓步。臺灣方面,屬於"統派"的國民黨,重新上臺,在執政上淡化台獨意識;大陸方面,不再提"一中"原則,擱置"統一"話題。

中共甚至在細微處退讓。陳雲林訪臺,不再稱臺灣民眾為"臺灣同胞",而改稱"臺灣鄉親";鑒於海協會副會長張銘清先期訪臺遭圍攻的教訓,陳訪臺前,放低身段,先就毒奶粉醜聞,向臺灣民眾"道歉"(原本是臺灣民眾的強烈要求);並放棄臺灣中南部之行(宣布時,還假裝"哽咽",以圖打動)。陳還一再宣示:此行只談經貿,不涉政治。

兩岸間,從前難以協商,如今,在"避嫌"之下協商。今日之勢,與其說"統一"與"獨立"的理念對立,是兩岸融合的障礙,不如說,迥然不同的政治制度,才是兩岸離心的癥結所在。

換言之,談兩岸"統一",除非兩岸制度趨同。一種情形是,假設臺灣退回專制,由執政黨一黨說了算,只需與中共進行利益交換,而將兩岸民眾撇在一邊,就很容易達成兩岸"統一"。很明顯,這種可能性已經不存在,臺灣業已成為一個成熟而鞏固的民主體,臺灣當局無法忽視臺灣民眾的聲音。臺灣民眾大規模抗議陳雲林訪臺,正表明,在民主的臺灣,臺灣民眾不可能被排除在兩岸協商的進程之外。

另一種情形是,假設大陸演變為民主國家,新聞自由,司法獨立,民眾得以自由表達,並公開行使選舉和被選舉權。民主而富強的中國,必然得到臺灣民眾的最大認同,兩岸統一,很可能達成。即便一時達不成統一,兩岸也定能和睦相處、親如魚水,從"三通"到"百通":通心靈,通文化,通普世價值。

可惜,中共死守獨裁,拒絕民主,將兩岸統一之路,完全堵死。單說近期的兩岸協商,兩岸政府置身其中,臺灣民眾也置身其中,唯獨大陸民眾,13億中國人,竟被排除在兩岸協商的進程之外,成為"被迫沉默的大多數"。即便中共放棄它念茲在茲的"一中"立場(所謂"民族大義"),大陸民眾也只能眼睜睜看著,而無言以對。如此情形,所謂兩岸協商與交流,究竟有何價值?莫非中國大陸民眾,都只是被人挪來挪去的棋子?比如,只是被人吆喝到臺灣撒錢的"觀光客 "?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RFA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