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帝國崩毀 不干預才有救

眼看金融風暴席捲全球了,深不見底,動向未明。

長遠而言,可能無人能倖免於這波風暴的連鎖反應了。這波金融風暴和資本主義脫不了關係,九○年代當社會主義政權紛紛倒臺,資本主義慶祝它的勝利,耽溺於日新月異的金錢遊戲時,就已種下這次金融危機因子。

加上全球化趨勢,經濟危機全球化像骨牌效應一樣,一發而不可收拾。

當今資本主義早已蛻變成為"金融資本主義",有別於早期的"產業資本主義"。金融資本主義最主要的媒介不是實體貨幣,而是"信用"。幾十年來層出不窮的金錢遊戲以及消費主義(造成一堆"卡債")在操弄著這個信用,然而物極必反,信用的過度擴張以及任意操弄卻造成了信用疲乏甚至信用破產,投資人、銀行都已信心不足、裹足不前了,各國政府用盡一切法寶,顯示效果都極為有限。"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信心不足造成投資不足、消費低落、銀行信貸裹足,失業率攀升,經濟衰退的惡性循環。

這波金融風暴能否導致人們反思財富投資和生活的問題,能否導致資本主義的蛻變以及社會主義的實現還很難說,這些都是屬於預測的範疇。然而人文社會現象的預測是會影響到其變化及結果的,不可能是完全客觀中立的,因為人是理性的行動者,會對那些預測做反應及調整。

在經濟領域,這叫"預期心理",在社會領域叫做"自行兌現的預言"或"伊底帕斯效應"。例如專家預測某個銀行將倒閉,該銀行可能因為存款戶擠兌很快就倒了。專家預測未來幾個月很多企業會撐不下去倒閉,這個預測可能會加速倒閉潮,因為銀行不敢貸款給企業。那些預測正不正確究其實是很難說的,不過卻是造成這些結果的一個因素,沒有那些預測也許不會有這些結果吧!

在目前危機四伏、杯弓蛇影之際,任何意見領袖(包括名嘴)的預測甚至暗示都可能造成強烈的反響以及不可預見的後果,不可不慎。

面對這波險惡的全球化金融資本主義的危機,各國政府都窮於應付。不過馬政府在因應危機上不僅無力且嚴重向中上階層傾斜,這當然有歷史的因素。

傳統上我國政府都太容易屈服於股民的期望,動輒以國安基金等進場拉抬股市,干預市場運作。這一方面使得這劑藥方逐漸失效,另一方面投資人損失由全民買單有失公正。跟歐美政府比較,我國進場干預似乎過於頻繁,不但獨厚投資人,而且法寶逐漸失靈,遇到比較嚴重的金融危機,就無力應付了。

馬政府減收所得稅全民蒙利對因應金融危機應有正面幫助,不過調降證交稅卻是獨厚於投資人,不利於弱勢團體,因為稅收減少了。而對拉抬股市的效果也很十分有限。降低遺產稅也是馬政府政策獨厚富人的明證。稅收減少,不利窮人,可謂"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在經濟活動中政府的角色主要在於健全制度、維持秩序,應盡量減少干預,讓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作用,投資人好知所進退,對政府作為不會心存僥倖。這雖然是基本常識,貴在堅守原則,由此建立民眾的信心,"民無信不立"。

這波金融危機中,我們看到即使美國政府的大力干預也不見有效,馬政府干預也幾乎無效,可見經濟有其自身規律,政府不是萬能的。在這次金融危機當中能看到這點,定下今後政府盡量不干預的經濟方針,不失為亡羊補牢之計。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黃瑞祺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