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華夏歷史真貌: 半神文化時期(三)
*舜帝和禹帝時代關於舜帝的家世,《史記》是如此記載的:虞舜,名叫重華。重華的父親叫瞽(gǔ)叟,瞽叟的父親叫橋牛,橋牛的父親叫句(gōu,勾)望,句望的父親叫敬康,敬康的父親叫窮蟬。窮蟬的父親是顓頊帝,顓頊的父親是昌意:從昌意至舜是七代了。自從窮蟬為帝之後一直到舜帝,中間幾代地位低微,都是平民。
舜的父親瞽叟是個瞎子,舜的生母死後,瞽叟又續娶了一個妻子生下了像,像桀驁不馴。瞽叟喜歡後妻的兒子,常常想把舜殺掉,舜都躲過了;趕上有點小錯兒,就會遭到重罰。舜在歷山耕過田,在雷澤打過魚,在黃河岸邊做過陶器,在壽丘做過各種家用器物,在負夏跑過買賣。舜很恭順的侍奉父親、後母及後母弟,一天比一天的忠誠謹慎,沒有一點懈怠。當他們想殺掉他的時候,就找不到他;而有事要找他的時候,他又總是在身旁侍候著。
舜二十歲時,就因為孝順出了名。三十歲時,堯帝問誰可以治理天下,四岳推薦了虞舜,說這個人可以。於是堯把兩個女兒嫁給了舜來觀察他在家的德行,還讓九個兒子和他共處來觀察他在外的為人。舜居住在媯水岸邊,他在家裡做事更加謹慎。堯的兩個女兒不敢因為自己出身高貴就傲慢的對待舜的親屬,很講究為婦之道。堯的九個兒子也更加篤誠忠厚。
舜在歷山耕作,歷山人都能互相推讓地界;在雷澤捕魚,雷澤的人都能推讓便於捕魚的位置;在黃河岸邊制做陶器,那裡就完全沒有次品了。一年的功夫,他住的地方就成為一個村落,二年就成為一個小城鎮,三年就變成大都市了。見了這些,堯就賜給舜一套細葛布衣服,給他一張琴,為他建造倉庫,還賜給他牛和羊。
不過,他的父親瞽叟仍然想殺他,就讓舜登高去用泥土修補穀倉,而自己卻從下面放火焚燒。舜用兩個斗笠保護著自己,像長了翅膀一樣跳下來,逃開了,才得以不死。後來瞽叟又讓舜挖井,舜挖井的時候,在側壁鑿出一條暗道通向外邊。舜挖到深處,瞽叟和像一起往下倒土填埋水井,舜從旁邊的暗道出去,又逃開了。瞽叟和像很高興,以為舜已經死了,便準備開始瓜分舜的財產。後來,舜回來後,還像以前一樣待奉父母,友愛兄弟,而且更加恭謹。這樣,堯才試用舜去理順五種倫理道德和參與百官的事,都幹得很好。
從前高陽氏有富於才德的子孫八人,世人得到他們的好處,稱之為"八愷",意思就是八個和善的人。高辛氏有有才德的子孫八人,世人稱之為"八元",意思就是八個善良的人。這十六個家族的人,世世代代保持著他們先人的美德,沒有敗落他們先人的名聲。到堯的時候,堯沒有舉用他們。舜舉用了八愷的後代,讓他們掌管土地的官職,以處理各種事務,都辦得有條有理。舜又舉用了八元的後代,讓他們向四方傳佈五教,使得做父親的有道義,做母親的慈愛,做兄長的友善,做弟弟的恭謹,做兒子的孝順,家庭和睦,鄰里真誠。
從前帝鴻氏有個不成材的後代,掩蔽仁義,包庇殘賊,好行凶作惡,天下人稱他為"渾沌"。意思是說他野蠻不開化。少皞氏也有個不成材的後代,毀棄信義,厭惡忠直,喜歡邪惡的言語,天下人稱他為"窮奇",意思是說他怪異無比。顓頊氏有個不成材的後代,不可調教,不懂得好話壞話,天下人稱他為"檮杌",意思是說他凶頑絕倫。這三族,世人都害怕。到堯的時候,堯沒有把他們除掉。縉雲氏有個不成材的後代,貪於飲食,圖於財貨,天下人稱之為"饕餮(tāotiè)",意思是說他貪得無厭。天下人憎恨他,把他與上面說的三凶並列在一起稱為四凶。舜在四門接待四方賓客時,流放了這四個兇惡的家族,把他們趕到了邊遠地區,去抵禦害人的妖魔,從此開放了四門,大家都說沒有惡人了。
後來堯年紀大了,便讓舜代行天子之政,到四方去巡視。舜被舉用掌管政事二十年,堯讓他代行天子的政務。代行政務八年,堯逝世了。服喪三年完畢,舜讓位給丹朱,可是天下人都來歸服舜。禹、皋陶(yáo,姚)、契、後稷、伯夷、夔(kuí,奎)、龍、倕、益、彭祖這些有德行的人,從堯的時候就都得到舉用,卻一直沒有職務。於是舜就到文祖廟,與四岳商計,開放四門,瞭解勾通四方的情況,他讓十二州牧討論稱帝應具備的功德,他們都說要辦有大德的事,疏遠巧言諂媚的小人,這樣,遠方的外族就都會歸服。
舜於是任命伯禹為司空,輔佐自己辦事,以光大帝堯的事業。任用禹負責平治水土。任用稷負責農業,教導他們播種百谷。任用契為司徒,對百官施行五倫教育,並告訴他做好五倫教育,在於要寬厚。任用皋陶擔任司法官,告訴他五刑要使用得當,根據罪行輕重,大罪在原野上執行,次罪在市、朝內執行,同族人犯罪送交甸師氏處理;五刑寬減為流放的,流放的遠近要有個規定,按罪行輕重分別流放到四境之外、九州之外和國都之外。只有公正嚴明,才能使人信服。
舜又任命垂為共工,統領各種工匠。任命益為朕虞,主管山澤,並讓朱虎、熊羆做他的助手。任命伯夷為秩宗,主管祭祀,主持天事、地事、人事三種祭祀。舜告訴伯夷,主管祭祀要早晚虔敬,要正直,要肅穆清潔。還任命夔為典樂,掌管音樂,教育貴族子弟,告誡他要正直而溫和,寬厚而嚴厲,剛正卻不暴虐,簡捷卻不傲慢;詩言意,歌長言,聲依永,律和聲。八種樂器的聲音諧調一致,不要互相錯亂侵擾,這樣,就能通過音樂達到人神相和。舜又任命龍為綱言官,早晚傳達旨命,報告下情,告誡他一定要誠實,因為舜非常憎惡那種誣陷他人的言論和滅絕道義的行為。舜還決定每三年考核一次官員的功績,經過三次考核,按照成績升遷或貶黜。在舜的德政和上述賢臣的輔佐下,天下諸事都振興起來了。
而舜任命的那些官員個個成就功業:皋陶擔任大理,掌管刑法,斷案平正,人們都佩服他能按情據實斷理;伯夷主持禮儀,上上下下能都夠禮讓;垂擔任工師,主管百工,百工都能做好自己的工作;益擔任虞,主管山澤,山林湖澤都得到開發;棄擔任稷,主管農業,百谷按季節茂盛成長;契擔任司徒,主管教化,百官都親善和睦;龍主管接待賓客,遠方的諸侯都來朝貢;舜所置十二州牧做事,禹所定九州內的民眾沒有誰違抗。其中禹的功勞最大,開通了九座大山,治理了九處湖澤,疏濬了九條河流,辟定了九州方界,各地都按照應繳納的貢物前來進貢,沒有不恰當的。縱橫五千里的領域,都受到安撫,直到離京師最遠的邊荒地區。那時,南方安撫到交址、北發,西方安撫到戎、析枝、渠廋、氐、羌,北方安撫到山戎、發、息慎,東方安撫到長、鳥夷,四海之內,共同稱頌帝舜的功德。於是禹創製《九招》樂曲歌頌舜的功德,招來了祥瑞之物,鳳凰也飛來,隨樂聲盤旋起舞。天下清明的德政都從虞舜帝開始。
舜二十歲時因為孝順而聞名,三十歲時被堯舉用,五十歲時代理天子政務,五十八歲時堯逝世,六十一歲時接替堯登臨天子之位。登位三十九年,到南方巡視,在南方蒼梧的郊野逝世。埋葬在長江南岸的九嶷山,這就是零陵。娥皇、女英奔向蒼梧﹐淚灑湘江邊的竹子上。娥皇、女英因遇大風大浪﹐沒於湘江。今天洞庭湖邊的山上還有二妃墓。
舜的兒子商均不成材,舜就事先把禹推薦給上帝。十七年後舜逝世。服喪三年完畢,禹也把帝位讓給舜的兒子,與舜讓給堯的兒子時的情形一樣。各部落歸服禹,這樣,禹就登臨了天子之位。禹繼位後﹐效仿堯、舜﹐不敢有私毫的懈怠﹐他的主要功績是治水。禹最後到了浙江治水﹐死於會嵇。如今紹興有禹陵。而且﹐據考證﹐禹的後代在管理禹陵。堯的兒子丹朱,舜的兒子商均分別在唐和虞得到封地,來奉祀祖先。禹還讓他們穿自己家族的服飾,用自己家族的禮樂儀式。他們以客人的身份拜見天子,天子也不把他們當臣下對待,以表示不敢專擅帝位。
相傳大禹治水之時,理龜載文於背而出洛水,得而因之成"九疇",謂之"書",古稱為"洛書"。然而,後來見到的洛書,沒有文字,也只有用黑白環點示數的圖(有稱為"洛圖")。該圖有言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環居中。 後來,周文王據河圖和洛書而演八卦,奠定了中國易學文化的基礎。
黃帝、顓頊帝、帝嚳、堯和舜史稱" 五帝"。他們秉承上天的旨意,以德行教化百姓,並為百姓所擁戴,並被當作賢君聖主的楷模歷代傳頌。與以往的神祇直接下凡不同,他們雖身有異象,也有一些神跡,但他們更多的是以"治世帝王"的形象出現在歷史上,來完成他們的使命。此外,他們雖為同姓,但立了不同的國號,為的是彰明各自光明的德業。所以,黃帝號為有熊,帝顓頊號為高陽,帝嚳號為高辛,帝堯號為陶唐,帝舜號為有虞。帝禹國號為夏後,而另分出氏,姓姒氏。契為商始祖,姓子氏。棄為周始祖,姓姬氏。自夏之後,中國歷史開始走入了王朝時代。
關於三皇五帝時期的歷史事實,雖然目前因為史料的原因,我們尚無法知曉更多的細節,但從現有的資料看,當時的人們已有對宇宙、自然、生命的認識,並具備了相當程度應付自然的能力。許多考古發現也證明了這一點。經過考古發掘﹐7千-5千年前﹐河南澠池縣仰紹人﹐已有定居村落。製作的彩陶﹐非常精美。7千年前﹐浙江余姚縣河姆渡人﹐製作了木骨泥牆的房子﹐還有獨木舟。種植五穀﹐飼養六畜﹐過著農居生活。 2004年初紅山文化考古玉琱熊龍的發現,為古史中黃帝的有關傳說提供了重要實證。
此外,現在的很多史學家認為,諸子百家各樹一幟、競相爭鳴的時代是中華文化、思想與智慧大發展的時代,然而被後世尊為大成至聖先師的孔子卻臨風長嘆,他對弟子言偃說:"大道之行的時代,以及夏商西周的賢王治世我沒有趕上,但是古書中有記載。大道之行的時代,天下為公,選拔賢明而有能力的人治理社會,人人誠實守信,和睦相處,不把財產視為私有,而把勞動視為美德,沒有陰謀和盜賊。可是現在大道已經沒落了,天下成了統治者的家天下,父死傳子,兄終弟及,人們僅僅照顧自己的親屬和子女,貨力為己、各私其私。"
可以說,三皇五帝時期經歷了人神共存的階段,華夏文明是是半神文化,是真正大道行於世的時代。根據史料,上古時期民風十分純樸,人們仰承甘露、俯吸醴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知樂生、不知惡死,過著一種完全順乎自然的生活。《黃帝內經》的《上古太真論》中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當人完全順乎自然而生活的時候,就是處在一種雖然沒有修道,但是卻在道中的狀態。這也正是真正人類應有的生活狀態。
參考書目
1.《北美巡迴講法》, 李洪志
2、《在大紐約地區法會的講法和解法》,李洪志
3.《史記》,司馬遷
4.《山海經》
5.《太平御覽》
6.《尚書》
7.大紀元和正見網站上的相關文章
- 關鍵字搜索:
-
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