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機 誰是禍首?
圖:金融界「聰明的」「工程師」買空賣空遊戲,被認為是這波金融惡浪的始作俑者。(Getty Images)
不論天然災難或人造災害,災難發生,究責之聲絕不會少。這波全球金融大震盪,歐美央行「損失」慘重,意謂納稅人的錢都被拿去「救災」了,卻連禍首是誰都搞不清楚,遑論追究責任。但資本市場不是老天爺在玩;資本市場是人在玩,總該有人負些責任吧。
美國馬利蘭大學的莫瑞其教授曾任美國國會和政府的顧問。他認為,金融界「聰明的」「工程師」發明瞭拆散公司、組裝回去然後賣斷的買空賣空遊戲,名為替企業籌資,實則從中抽取鉅額佣金,他們正是這波金融惡浪的始作俑者。
莫瑞其說,這些投資銀行業者不直接從事製造業或服務業的生產,只處理這些公司的財務來源,在這個金錢搬運過程中,他們把所有風險都推給「別家銀行的同業」或「客戶公司」,同業間「互相投資,這樣大家的錢都很安全。只有利潤,沒有風險。」
多爽!他說:「投資銀行」業者甚至認為次級房貸——信用較差,因此利率較高的購屋貸款——也是他們獲利的途徑,利用各銀行間的相互貸款與相互轉嫁,來個誰也搞不清楚細節的乾坤大挪移,你買我的衍生性金融商品,我買你的公司「結構債」,再將這些「金融商品」拿到市場上,向各種投資人吸金,直到有一天,有人終於醒覺:「嘿,咱們彼此間所交易的東西,根本不值一文。」
到最後,終於有業者要倒閉了,沒關係,聯準會和各國央行會出面挹注公帑「穩定市場」。莫瑞其對這回事下了個簡短的結論:金融工程師們把不值一文的「紙上」金融商品轉化為他們口袋裡的「實質」金錢後,付帳的就是你我納稅人。
如果發明創造衍生性金融商品的「聰明」「工程師」是莫瑞其教授眼中,這波金融震盪的罪魁禍首,柏克萊加州大學教授萊赫則更進一步確定「貪婪的」「投資銀行業者」明知自己向外界推薦的避險基金一點都不避險,甚且即將幻滅,還臉不紅氣不喘地將風險賣給無知的投資人,他們才是最該負責的人。
根據萊赫教授的描述,這些「貪婪的投資銀行業者」自忖,如果他們能夠說服某些投資人購買其實不值一文錢的金融商品,這些金融商品也許會「從此稍微值錢些」,屆時就會更多人買,只要上鉤者眾,風險分攤、下放,就萬事OK啦!
萊赫把這現象比做一九二零年代末經濟大恐慌前夕,銀行界像老鼠會般無所不用其極地推銷有價證券,讓最後一隻老鼠承受最大損失的情形。
「當時,財富集中度有如今日,債臺高筑有如今日,貪風熾盛有如今日。」泡沫終於在一九二九年十月二十四日破滅,他說。其實,在整個轉嫁過程中,除了個人「實質的錢財」損失,人與人之間的互信受損更大。
經濟學始祖亞當史密斯強調,資本主義要運轉,信賴是重要的基礎。萊赫說,當年羅斯福總統鼓勵美國人:「除了恐懼,我們沒什麼好恐懼的」,如今,問題是,金融體系讓太多人失望,要恢復大家對體制的信心,不曉得要幾十年。
如果要責怪「體制誤人」,美國金融體制的掌門人之一,前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葛林斯潘顯然是個好對象。著有《葛林斯潘的泡沫:聯準會的無知時代》一書的弗雷肯斯坦和知名的投資專家索羅斯就是責怪葛老的代表性人物。
弗雷肯斯坦把葛林斯潘比喻做「又賣酒又做酒測」的人,因為葛林斯潘擔任聯準會主席期間,就不主張各國央行打擊投機,認為「那會使經濟成長的速度遲緩下來」,這是葛氏不能接受的。可是,等到「投資公司」的投機行為讓公司資產價值大跌,跌到遠低於帳面價格之後,葛氏卻又不吝於降息拯救它們。
弗雷肯斯坦說,葛林斯潘長期把利率壓抑在百分之一「荒謬的低水準」,讓銀行界完全違反專業邏輯,正是製造房地產泡沫的元凶;此外,葛氏也帶頭且支持所謂的證券化 ——把未來「希望中」的現金流換成當下「大筆、可用」的現金。葛氏所製造有利於房地產飆升的大環境,沒有拚命促進房屋交易的掮客,當然不會那麼輕易就製造出房市的泡沫。
美國消費者聯盟資深法務代表賈西亞指出,不少房仲業者關切自己的佣金甚於客戶的還債能力,只要能夠撮合成功一筆交易,讓佣金入袋再說,買方債信如何管他去,借得到錢就好——這是未來五年,全美國預計有六百五十萬個家庭將因付不出房貸,房子遭到拍賣的主要背景。對美國人來說,「 自家房子」遭法院拍賣不啻為「美國夢碎」,若他們夢醒之際,發現這一切,竟然是一群金融魔術師耍弄所致,恐怕不只會捶胸頓足吧。
- 關鍵字搜索:
-
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