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辛棄疾簡潔生動地概括了不同年齡段的不同心境。
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宋代詞人蔣捷的《虞美人•聽雨》。"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通過在歌樓上、客舟中、僧廬下三處聽雨的對比,表現了少年、壯年、晚年三個人生階段的不同境遇、不同況味的不同感受。 從"不識愁滋味"的青春恣意歡暢,到壯年的顛沛流離,風雨飄搖中的坎坷和悲涼,最後是孤寂淒冷、兩鬢斑白的晚年,飽經憂患,嘗盡了悲歡離合的滋味,卻心如止水,波瀾不起,徹夜聽雨 ,有著"欲說還休"的無奈,看透世事的淡然和無所謂。
人生的各個階段都有一個階段性的心情,只有當我們年老時,才發現,有很多的情懷已逝,很多的心情不再,一切皆空,萬念俱灰。再回首,哪些是早該放棄的虛耗,哪些是真正值得把握的呢?從頭再來,早已來不及了,物是人非事事休。
前幾日,看到林散之在《筆談書法》中說:"少年愛工麗圓轉的字,青年愛劍拔弩張的字,中年愛富於內涵的字,老年愛平淡天真的字。" 不禁會心而笑。
人很難跨階段超越,都要有個必經的過程,隨著歲月的消磨,執著心的遞減,繞一圈才能返樸歸真。為何老人和孩子最親近?是因為生命最初的純潔與最後的刪繁就簡,最接近本真。
人世險惡,貪慾、誘惑、虛榮紛至沓來,但不是每個人都要走那麼多彎路才明白,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講,古今那些成就大事業、大學問的人,沒有哪一個不是經歷過三種境界的:"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是第一種境界。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是第二種境界。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是第三種境界。
借用愛情佳句,比喻治學三境。第一境界是瞰察路徑,明確方向,"望盡天涯路"。第二境界是吃苦付出,廢寢忘食,歷經艱辛,即使是"衣帶漸寬"也"終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願。最後才能達到厚積薄發、融會貫通的第三境界,"驀然回首",豁然開朗。
生命有限,把精力投錯了地方,是浪費啊!曹雪芹才華蓋世,但他寧可賣畫維生,也不願到皇宮當御用文人。在困苦潦倒中,他潛心創作了千古名著《紅樓夢》。
鋼琴怪傑古爾德摒棄時尚浮華,隱居鄉間。這位終身不娶的音樂清教徒,只向上帝和自己的內心負責。他慧眼透視到音樂內部組織奧秘和結構關係,這種不惑的理智精神,使他對巴哈音樂的詮釋達到無與倫比的高潔和純淨,使著名的《戈爾德堡變奏曲》染上一層超然物外和深刻寧靜的氣質。他說:"完美,不僅指技術層面,而且也包括精神層面。"
人匆匆來世間走一趟,不是為了巧取豪奪、享樂墜落,而是通過人生歷練,提升生命境界--返本歸真。能超越一般規律的是宗教聖徒、修煉之人,大徹大悟,逕直踏上了返還天國的征程。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生命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