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9月8日,造紙術發明者蔡倫的雕像在他的故鄉湖南耒陽落成。為紀念蔡倫對人類的貢獻,耒陽市在市區的發明家廣場,為其修建了一座高14.7米,重達8噸的雕像。雕像背後有一座刻繪有四大發明的大型浮雕牆。袁隆平丶黃道婆丶萊特兄弟丶愛迪生丶牛頓等32位中外科學家的雕像也坐落其周圍。
蔡倫字敬仲,桂陽郡耒陽(今湖南耒陽)人。約東漢永平四年(公元61年)生;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卒。他出身於普通農民之家,從小隨長輩種田。漢章帝劉(公元56—88年)即位後,派人至各郡縣選聰明伶俐的幼童入宮。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蔡倫被選入洛陽宮內為宦者,時年約15歲。蔡倫一生在內廷為宦46年,先後因侍奉4個幼帝丶投靠兩個皇太后而節節上升,位尊九卿,身居列侯。 公元121年,東漢朝廷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牽扯到蔡倫,漢安帝劉祜命令他投案。蔡倫恥於受審,即服毒自盡。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造紙術是東漢宦官蔡倫發明的。主要根據是《後漢書》的記載。《後漢書。宦者列傳》說:"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即按書寫需要裁好的絲織品)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發明丶創造)用樹膚丶麻頭及敝布丶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
按現代的觀點,官方是肯定蔡倫在造紙術上的發展地位的。此事後又被當時史官在《東觀漢記》中有所記述,並在範曄的《後漢書蔡倫傳》中明確表述,據此,蔡倫向漢和帝獻紙的那一年——公元105年,作為造紙術的具體發明時間,蔡倫作為造紙術的發明人,為世所公認。
《博物誌》還記載:"蔡倫始搗故漁網造紙。"《初學記》云:"倫搗故漁網作紙,名網紙。"有學者解釋初搗漁網就是"打漿","打漿"被認為是蔡倫在造紙術上從植物的韌皮中提取纖維造紙的貢獻之外的第二大貢獻。
1933年考古學家黃文弼在新疆羅布淖爾第一次發現西漢古紙。1957年5月8日,在陝西省西安市郊灞橋磚瓦廠工地古墓中又發現了成疊的古紙殘片88片。隨著西北絲綢之路沿線考古工作的進展,許多西漢遺址和墓葬被發現,其中也不乏紙的遺物。這些古紙均據其出土的地點而被冠名。從目前出土古紙自身的年代順序,可以分別排列為:西漢早期的放馬灘紙,西漢中期的灞橋紙丶懸泉紙丶馬圈灣紙丶居延紙,西漢晚期的旱灘坡紙。這些紙不但都早於蔡倫紙,而且有些紙上還有墨跡字體,說明已用於文書的書寫。為此,學者們對蔡倫之前的造紙術淵源展開了討論,並對造紙術的發明者究竟是誰一直爭論不休。
持否定造紙術是蔡倫發明的學者認為,"發明造紙術的是西漢勞動人民。東漢勞動人民在繼承西漢造紙技術後,又有所改進丶發展和提高。至和帝時,尚方令(職掌管理皇室工場丶負責監造各種器械)蔡倫組織少府尚方作坊充足的人力丶物力,監製出一批精工於前世的良紙,於元興元年奏上,經推廣後,'自是天下莫不從用焉'。"
而持肯定意見的學者則堅持認為,蔡倫是我國造紙術的發明者,理由是"根據漢代許慎《說文解字》中有關紙的解釋,在蔡倫之前古代文獻中所提到的紙,都是絲質纖維所造的,實際上不是紙,只是漂絲的副產品,自古至今要造成一張中國式的植物纖維紙,一般都要經過剪切丶漚煮丶打漿丶懸浮丶抄造丶定型乾燥等基本操作。而灞橋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紙。理由是"從外觀看,其紙腩鬆弛,紙面粗糙,厚薄相差懸殊。經過實體顯微鏡和掃瞄電子顯微鏡觀察,發現絕大多數纖維和纖維束都較長,說明它的切斷程度較差,是由纖維自然堆積而成,沒有經過剪切丶打漿等造紙的基本操作過程,不能算真正的紙。或許只是漚過的紡織品下腳料,如亂麻。線頭等纖維的堆積物,由於長年墊襯在古墓的銅鏡之下,受鏡身重量的壓力而形成的片狀。此外,其餘幾種所謂西漢古紙,也都是十分粗糙,充其量不過是約紙的雛形。蔡倫及其工匠們在前人漂絮和製造雛形紙的基礎上總結提高,從原料和工藝上把紙的生產抽調到一個獨立行業的階段,用於書寫。誠然,"蔡倫紙"不會是蔡倫一手製作,但沒有他的"造意",單憑尚方工匠也製造不出這種植物纖維紙來。因此,即使在雛形紙出土的今天,把蔡倫評作為我國造紙術的發明者或代表人物仍然是正確的,是有充分歷史根據的。
有些學者還認為,灞橋紙是不是西漢的產品,也值得進一步考證。他們提出的理由是"在墓葬人的生活時代未能確切查明以前,很難對古紙的生產年代作出令人信服的科學判斷。何況該墓葬有擾土層,曾受外來干擾,不能排除後代人夾帶進來的可能性;同是漢墓的長馬王堆,若無其事那樣完好,墓主有姓名可查,史料可靠,出土文物如此豐富,但除了千百根簡策和絲織古紙帛畫,並無一片麻紙。有的研究者還從出土的灞橋紙上辨認出上面留有與正楷體相彷的字跡,酷似新疆出土的東晉寫本《三國誌•孫權傳》上的字體,據此認為灞橋紙可能是晉代的產品。
其實,蔡倫在兼管尚方時,就已因作出推動手工業工藝發展的事而得以留名於後世。他在主管尚方期間,曾"監作秘劍及諸器械,莫不精工堅密,為後世法"。《後漢書•蔡倫傳》後漢書中的這段話有近代考古發掘實物為證。當時所造器物在質量丶性能及外觀上確是精工堅密,堪為後世仿效。說明蔡倫在兼任工官時亦盡心盡職。尚方令這項工作使他對工業技術發生興趣,他每有空暇即閉門謝絕賓客,親至現場作技術調查,掌握了有關工業技術知識。他的創新精神,對發展當時金屬冶煉丶鑄造丶鍛造及機械製造工藝方面起到不小的作用。他對工藝技術的最大貢獻在造紙方面。先秦時中國書寫紀事用的是竹簡丶木牘及縑帛。但簡牘笨重,絲織物昂貴,均不便使用。隨著社會經濟及文化發展,需要廉價易得的新型材料取而代之,為此人們作了各種探索。他掌管宮內文書檔案時也深感"帛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於是他決定造出比西漢紙更好的紙。蔡倫認真總結了前人的經驗,他認為擴大造紙原料的來源,改進造紙技術,提高紙張質量,就可以使紙張為大家接受。蔡倫首先使用樹皮造紙,樹皮是比麻類豐富得多的原料,這可以使紙的產量大幅度的提高。樹皮中所含的木素丶果膠丶蛋白質遠比麻類高,因此樹皮的脫膠丶制漿要比麻類難度大。這就促使蔡倫改進造紙的技術。西漢時利用石灰水制漿,東漢時改用草木灰水制漿,草木灰水有較大的鹼性,有利於提高紙漿的質量。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把他在尚方製造出來的一批優質紙張獻給漢和帝劉肇,漢和帝很稱讚他的才能,馬上通令天下採用。這樣,蔡倫的造紙方法很快傳遍各地。
蔡倫獻紙之後,造紙技術和紙張廣為流傳,紙成為竹簡丶木牘丶縑帛的有力競爭者,到了三丶四世紀就基本上取代了簡帛,成為唯一的書寫材料。人類有了文字之後,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個很好的載體。古代埃及人利用尼羅河的紙草來記述歷史;在古代的歐洲,人們還長時間地利用動物的皮比如羊皮來書寫文字;而中國,在造紙術發明以前,甲骨丶竹簡和絹帛是古代用來供書寫丶記載的材料。但是甲骨丶竹簡都比較笨重,秦始皇一天光閱讀奏章,就要整整一車;絹帛雖然輕便,但是成本非常昂貴,也不適於書寫。到了漢代,由於西漢的經濟丶文化迅速發展,甲骨和竹簡已經不能滿足發展的需求了,從而書寫工具的改進已成為歷史發展過程的必然產物——紙也就被發明出來了。造紙是一項重要的化學工藝,紙的發明是中國在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上,所做出的一項十分寶貴的貢獻,是中國史上的一項重大的成就,對中國歷史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造紙術到公元7世紀初期(隋末唐初)開始東傳至朝鮮丶日本;8世紀西傳入撒馬爾罕,就是後來的阿拉伯,接著又傳入巴格達;10世紀到大馬士革丶開羅;11世紀傳入摩洛哥;13世紀傳入印度;14世紀到義大利,義大利很多城市都建了造紙廠,成為歐洲造紙術傳播的重要基地,從那裡再傳到德國丶英國;16世紀傳入俄國丶荷蘭;17世紀傳到英國;19世紀傳入加拿大。造紙的發明與傳播,使文字的載體成本得到了大幅度的下降,知識在平民中的普及得以實現,從而極大的推動了世界文化,經濟的發展。
在公元前二世紀到公元十八世紀初的兩千年間,我國造紙術一直居於世界先進水平。我國古代在造紙的技術丶設備丶加工等方面為世界各國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工藝體系。現代機器造紙工業的各個主要技術環節,都能從我國古代造紙術中找到最初的發展形式。世界各國沿用我國傳統方法造紙有一千年以上的歷史。
當然,國內學者還會就造紙術的發明人爭論下去。但是,我們或許應該從深層次去認識人類社會古代歷史的發展規律。我們常人社會是按照歷史規律在發展的,人類想自己怎麼發展,達到什麼目標,可是那個高級生命可不是這樣考慮的。其實人類科學怎麼發展,也是隨著歷史的安排在發展的,你人為的想達到某一目地,也是達到不了的。
漢朝(公元前206—公元220)是中國社會第一次在皇權政治體制下經歷了穩定的發展,對中國的社會傳統和文化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劉邦及文,景二帝,明智地吸取了秦朝的經驗教訓,以黃老之術(道家思想)治國,輕徭薄賦,與民休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成為時代的主流思想。當時著名的儒學大師是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由於他的宣傳,並且設立了博士,建立了專門從事教育的大學性質的機構—太學。漢王朝利用儒士等對社會進行教化。在太學,郡縣學校和私學講壇上,儒家經典成了主要教材,用今文(隸書)來註釋和講解古文經典的學者們把言簡意賅的原文搞成了百餘萬字的長篇巨著,再加上經學家們在註解古文時動輒萬言的學風,春秋以來的書寫材料竹簡,木牘和絲棉已是遠遠不能滿足需要了。所以,在西漢前期已發明瞭植物纖維造成的麻紙(灞橋紙),而東漢和帝時監製宮廷器物製造的太監蔡倫於公元105年,改進了原先的造紙術,用麻類,繩頭,魚網,破舊絲綢和樹皮等造出了質量優良的蔡侯紙。因此,到了歷史發展的某一階段,為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現了某一科技發明,都不是偶然的。是高級生命"安排著人的社會發展。你比如說像到了中國古代,派下一個神來讓他來造紙;,派下一個神來做指南針。他是完成了這件事情給大家用了,也不需要全部社會動起來,也不需要有這麼一個什麼(現代實證)科學。"
因此,下面幾件與蔡倫有關的事件的發生,就不是偶然的了:
1990年8月18日至22日在比利時馬爾梅迪舉行的國際造紙歷史協會第20屆代表大會一致認定,蔡倫是造紙術的偉大發明家,中國是造紙的發明國。
美國《時代》週刊2007年11月2日公布了2007年各領域的最佳發明,並同時公布了有史以來的最佳發明家,中國的蔡倫榜上有名。這份名單上的人物有的名聲顯赫,有的也許不為太多的人所熟知,但都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以下就是《時代》週刊評出的有史以來的最佳發明家名單:
阿基米德(約公元前287年到212年)
阿基米德著名的螺旋桿,也就是一種水泵至今還在使用。據說他曾在浴室洗澡的時候,突然悟出了水置換法則,就不顧一切地從浴室跑出來,嘴裡高呼"我發現了!
艾爾-加扎利(約公元1150年到1220年)
艾爾-加扎利被認為是現代工程之父,這名阿拉伯學者發明瞭編程機器人和50件其他機械器件,例如連接真空管的水曲柄和水泵。
歐幾里德(約公元前365年—300年)
歐幾里德是幾何學的創始人,他帶給我們第一本數學課本,在課本中,他通過邏輯推論證明了各種定理,他是我們所有數學的"基石"。
蔡倫(約公元50年—121年)
蔡倫是一名中國古代太監,他曾在昂貴的絲綢和竹板上書寫過,但是,他發明瞭造紙術,用樹皮丶魚網和竹子壓製成紙。
(以下發明家略)
讓我們記住:
"公元105年,生於湖南耒陽的蔡倫發明瞭植物纖維造紙術。近1900年來,作為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傳遍全球,促進了世界文明的發展。"
- 關鍵字搜索:
- 有爭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