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7月工業生產增幅 一年半新低

中國7月工業生產與M2貨幣供給雙雙下滑,工業生產更創下一年半以來最低增幅,顯示大陸經濟成長腳步確實放緩,並可能拖累第三季國內生產毛額 (GDP)表現。

中共國家統計局昨(14)日公布,7月工業生產較去年同期成長14.1%,不僅低於經濟學家平均預期的15.9%,也不如6月的16%,是2007年2月以來最低的一次,主因在於出口訂單疲軟,加上官方限令北京與周邊五省工廠大規模停工,以改善奧運期間的北京空氣品質。

德意志銀行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說:"這次放緩可能意味,未來幾個月出口成長將會下降,(但)奧運前工廠歇業只佔一小部分原因而已。"

彭博資訊報導,全球經濟疲軟導致訂單受限,燃油與原物料價格上揚也造成部分企業暫緩擴張,加上中共官方在奧運前大張旗鼓遏止空氣污染,顯示大陸7月出口的加速成長,可能無法持續下去。

中共國家資訊中心經濟預測部首席經濟學家祝寶良撰文指出,出口疲軟是大陸7月工業生產放緩的關鍵因素,其本身則肇因於人民幣升值與全球經濟降溫。過去一年人民幣已升值逾10%,使得大陸出口貨品價格更昂貴,在海外吸引力因而下降。

另外中國人民銀行(大陸央行)13日晚間宣布,7月M2貨幣供給率同樣放緩至16.4%,低於6月的17.4%,其中家戶儲蓄持續成長,意味民眾把資金抽離股票及房地產,轉移至銀行存款。

上海德邦證券分析師張帆說:"這是因為全球投資人對中國經濟成長不再像以往那樣樂觀,使熱錢流入變慢所致。從分類項目觀察,家戶貸款下降,這不是個好現象,因為這表示未來消費不會強勁成長。如果大家拿不到房貸買新房子,最終房地產投資就會縮水。"

雷曼兄弟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孫明春認為,大陸7月工業生產數字可能衝擊第三季GDP,目前雷曼兄弟仍預測較去年同期成長9.2%,遠低於第二季的10.1%。

孫明春指出,在奧運會的影響之外,全球需求疲軟與大陸普遍缺電,都是傷害工業生產的因素。他預期,8月工業生產將持續放緩。


本文留言

作者劉煥彥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