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費飆漲 企業變海歸派

油價居高不下,運輸成本大增,形成當前全球化的最大壁壘。企業把生產線撤回本國或鄰近市場地區以節省運費的"鄰近效應"(neighborhood effect)發酵,對全球化構成重大挑戰。

國際油價最近雖稍微降溫,每桶仍高達125美元,與10年前曾低到每桶10美元,有如天壤。這10年間上海到美國的貨櫃運費也漲了近兩倍。

紐約時報報導,在節省運輸成本考量下,企業紛紛舍棄能源密集的全球化產銷模式。瑞典傢俱大廠宜家5月首度在美國設廠,美國許多電子產品製造商也把工廠從中國移回墨西哥,美商在本土增設生產線的更大有人在。

美國電動車製造商特斯拉(Tesla Motors)原本在泰國生產汽車電池,在英國安裝,汽車快製造完成時才運回美國,生產一輛車足足要繞8,000公里路。今年春季,特斯拉決定把電池生產與汽車組裝一併移回加州總部附近,公司資深副總裁席瑞說:"這可說是不經思索就能做成的決定。"

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CIBC)世界市場公司5月公布的研究報告指出,近來高漲的運費平均已相當於9%的關稅,形成全球化最大壁壘,而非關稅,足以抹殺30年來促進貿易自由化的所有努力。

運費高漲,大又笨重的製品首當其衝。以鋼材為例,中國對美出口鋼材量一年內驟減兩成多,跌到10年最低點。本土食材開始流行,西半球的雞、魚等食物大老遠運到亞洲切割包裝再越洋運回的做法可能成為歷史,常見的進口食材變成奢侈品。源於日本、旨在徹底改善材料零件的運送與生產過剩的"及時生產系統"(Just-in-time,JIT)則會更普及。

除了運費,政治版圖改變也威脅全球化浪潮。對全球化的不滿已導致拉丁美洲許多國家改朝換代,反全球化政府上臺。

美國民主黨總統參選人歐巴馬與希拉蕊也矢言要"再評估"美國現有的自由貿易協定。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