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人們的生活簡單、純樸,沒有什麼娛樂,也沒有什麼書可以看,尤其鄉下地方,連電都沒有,晚上必須點油燈來照明,生活非常不方便。
若是冬天或下雨天,人們總是天黑了就早早上床去睡覺。但是夏天白天長,晚飯後,天都還是亮的,上床睡覺未免太可惜了。於是,忙完了家裡的事,大人小孩自然而地聚集在家附近的大樹下乘涼。
那樣的大樹,是當時最常見的臺灣鄉土樹,像樟樹、榕樹或是茄冬樹。
大家穿著木屐,拿著蒲扇,搬著板凳來到大樹下;阿嬤拿著家裡的大茶壺和邊沿有點破損的陶碗出來,將它們放在凳子上,讓大夥兒可以邊聊天邊喝茶。那個年代,物資缺乏,一個粗陶製成的碗,除了吃飯喝湯用,還要當成喝茶的碗。即使不小心碰撞而損傷了邊沿,整個碗成了鋸齒狀,但是只要碗底沒有裂縫,喝湯喝茶不會漏水,都還是個寶。
樹下相聚乘涼話家常,是一天中最快樂的時光。大家天南地北的聊著,一邊用蒲扇搧涼兼趕蚊子。
聊天的內容從家庭小事、農事、節氣、收成、到東家長西家短,無所不包。不像現代人聊政治和股票,不過相同的都是在聊各種八卦新聞。
當然,阿公也愛談起他年輕時候的往事,或是講一些他看過的戲文給大家聽。他一邊抽著長長的菸斗,一邊滿足地噴著煙,關公過五關斬六將、薛仁貴、樊梨花移山倒海、薛平貴征西、王寶釧苦守寒窯十八年、義賊廖添丁........等等故事,一遍一遍地從他嘴裡說出來,從來沒有人聽膩過。
鄰家的阿伯打著火把來湊熱鬧,他講的鬼故事,聽得小孩子驚聲尖叫,不敢上床睡覺,也經常嚇得連阿伯自己都不敢回家。
這種快樂時光,要歸功於當時沒有收音機,也沒有電視,一家人才能這麼和樂融融的相聚。
當年大家聊家常、說故事的大樹,樹下經常建起土地公廟,大樹因年代久遠,也神格化成了人們尊敬膜拜的樹王公,在城市快速擴張之下,有些被幸運地保留下來,成為人們記憶中故鄉永久的標識。
劉興欽童年時的夜晚,就是在這種令人回味無窮的大樹下安祥地度過,他為這美好的回憶寫下一首打油詩,做為永久的紀念,詩云:
夏日樹下好乘涼,
大夥一起話家常。
阿公喜歡說故事,
內容不離鴨母王。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夏日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